就是頂著個總指導的名頭,爾後組建了一批編劇團隊一起創作。

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起碼創作效率比他一個人要快得多。

“選角呢?”顧明問。

“每個角色都有備選,就等您來定。”王福林道。

後者說完,示意工作人員把備選給整上。

就見黑板上角色姓名下,掛上了備選演員的照片,還帶有大概的資料。

這招還是師承於顧明。

“劉備,我們看中了兩個演員,一個是王心剛,飾演過《知音》中蔡鍔,氣質符合‘仁君’,但年紀有點大,今年五十了。”

“另一個是達式常,今年四十二,喊他來試過鏡,感覺效果還不錯。”

王福林說到這兒,顧明就知道這廝更傾向於那位了。

“就達式常吧。”

顧明順著對方的意思,“以後這種角色,心裡有定論直接定下就成,不用刻意等我。”

“您的眼光,全臺都信得過。”王福林道。

很顯然,選角這個工作不光是他在盯著,臺長和其他人也在盯著。

他的話遠遠不如顧明的能夠服眾。

顧明也理解對方的苦衷,隨即就現場‘討論’起來。

以王福林的專業素養,基本前者看好的演員,顧明都直接定下。

在他看來,選角這塊有前者把關,再次也次不到哪去。

關鍵在於劇情設計。

文戲上,原版的《三國演義》表現得很好了,就是武戲和戰爭戲,是塊急需彌補的短板。

“於海老師和於承惠老師很快從豫省那邊拍攝完歸來,他們和袁家班合作指導武戲這塊,應該能達到及格線以上。”

“至於戰爭戲,我琢磨著場面要宏大的話,紀律性得足,跟部隊那邊打個商量,看看能不能支援一下。”

顧明頓了下,腦海回憶過後世那些經典大片的戰爭戲畫面:“以整齊劃一為主,道具上得下點功夫,資金的話不用你去考慮。”

華文公司剛有角川映畫那邊二十萬美金入賬。

他跟上面商量的是一半外匯額度留下,另一半換成人民幣。

而在內地拍攝,主要花費人民幣,外匯是專門預留給那些需要租賃和引進的先進裝置。

這些錢看似多,但要用到購買裝置上,就會發現捉襟見肘。

“明白。”王福林點頭。

“對了,我考慮在懷柔那塊建一座三國城,專門用來拍攝,以後再拍三國或者歷史戲,就近就能用。”顧明摩挲著下巴道。

雖然他一直致力於帶動全國各地的影視行業發展,但不得不說,京城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會是影視行業中心。

在這附近做影視基地,對拍攝相對而言會便捷許多。

而這年頭,五環都是一片荒郊,更別提懷柔了。

他只要想,當地部門巴不得把地都白送給他去建設。

王福林愣了下,被顧明的大手筆給驚到,然後猶豫道:“成本會不會太大?”

“不用,這個成本不計算到拍攝中,是華文內部的專案。”顧明搖頭。

王福林咂咂嘴,他很想問問華文還缺不缺導演。

……

時間如梭。

到了年底,《三國演義》劇組選角工作塵埃落定。

連懷柔的三國城都開啟了建設。

整個華文在顧明的帶領下,開始大撒幣模式。

有錢,就是造。

他甚至給京電、中戲、上戲這三大藝校開設了專門的扶持基金。

三家加一塊付出也就不到一萬塊。

卻得到了三家的認可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