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

在掖縣東南方向,只有數十里的距離,並不算高,三峰並立,中峰最高,形如筆架,所以叫筆架山,也叫文峰山。

這裡原本沒什麼人跡,山裡也只有一個破舊的道觀,然而半年前,郭京郭神仙在這裡住了下來,時不時展露的神蹟也讓附近的居民大為震驚,很快的,這座道觀的香火,也就開始盛了起來。

而郭神仙確實也是一副得道高人的派頭,開始主持道觀之後,並沒有大肆收徒,而是隻收了幾個徒弟,平時有平民來求藥,也是自己出面。

“郭神仙和氣得很!有時候還施粥呢!說那粥是用仙米煮出來的,喝一口都能益壽延年!”

一名樵夫眉飛色舞的對一個小公子,還有他身邊兩個伴當說著。

小公子很是和氣的謝過了他,然後和伴當一同繼續爬山,顯然方向就是朝著郭神仙的道觀去的。

道觀無名,所以叫無名道觀。

“公子,您還真對那個郭神仙感興趣啊。”一名年輕的伴當對小公子說。

“反正也是閒著,爬爬山也是鍛鍊身體。”小公子樂呵呵的回答說。

“說不定這個郭神仙還真有點仙術呢。”另外一個身材粗壯的伴當說。

“你沒聽公子說嗎,都是騙人的,哪有什麼活神仙,真有的話,金人入侵的時候怎麼不出來顯露神蹟?”年輕的伴當說。

粗壯的伴當顯然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一時之間也只能瞠目結舌。

“行了,不管是不是真神仙,咱們去看了不就知道了嗎?”小公子樂呵呵的笑著說。

這一行人,當然就是趙諶和楊再興牛皋兩個伴當。

雖然只是三人一起出行,不過趙諶卻並不擔心安全問題,他身上揣了四支短柄燧發槍,楊再興和牛皋身上各揣了兩支,而且楊再興身上還藏了兩柄橫刀,牛皋身上也藏了兩支鐵鞭,再加上三人都是內裡穿了甲,就這三人的配置,碰上大股山賊,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趙諶已經篤定這個郭神仙,就是歷史上第二次汴梁之圍的時候,號稱有六甲神兵,卻最後把大宋朝廷全給坑了的郭京。

這人本來就是汴梁禁軍之一,甚至還是馬軍!雖然這輩子可能都沒騎過馬,而且年近六旬,這樣的人還能在禁軍裡混飯吃,大宋這個冗兵的問題,也真是太麻煩了。

不過在抵擋了金人的進攻之後,不管是汴梁還是河北各地的禁軍,都進行了大規模的精編,年輕力壯的繼續當兵,其他人都被撤裁下去,要麼去幹雜活,要麼分田當軍戶,甚至可以轉成民囤,所以也算是沒有起到什麼波折。

然而那話怎麼說來著?時代的一粒沙,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郭京郭神仙的好日子,就那麼沒了。

本來他一個孤老頭子,在禁軍混了這麼多年,從青年混到老年,作為大宋禁軍,一般也不幹什麼事,錢拿得少點,自己也夠用了,本來想著可以這樣一直幸福下去,結果老了老了,趙諶來了,他的鐵飯碗就沒了……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廈崩塌……

郭神仙還能幹什麼呢?

他一輩子就是這麼混吃等死過來的,種田沒力氣也沒技術,打雜也不願意。

於是乎,郭神仙一咬牙一跺腳,離開了很多人都認識他的東京汴梁,來到了遙遠的山東掖縣,開始了他招搖撞騙的生活。

這日子還是很滋潤的,靠著他在市井混跡的時候,學來的幾手障眼法或者魔術,把這些鄉下人哄得一愣一愣的,而他那也就是加了一點草藥和香灰的神藥,湊巧還治好了幾個鄉民,這樣一來,他的名氣,就大了起來。

名氣大了之後,很多地主富戶也開始信郭神仙——畢竟這年頭,就算是有錢人,也有可能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