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論語》這一章是講周朝的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泰伯,次子叫仲雍,三子叫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周文王。據說,周文王出生的時候,有一隻赤色的雀子嘴裡銜著丹書停在他家的門楣上。因此,太王認為姬昌有聖瑞之兆,將來必定是個興周的大人物,便想把君位傳給三兒子季歷,再由季歷把君位傳給姬昌。

太王有這種想法,但還沒有公開表態,泰伯知道了父親的心意。於是,泰伯就帶著弟弟仲雍,一起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文身斷髮,表示不再繼承君位,以此讓位給季歷。後來,季歷果然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把周朝治理得很好,並且傳位給了姬昌,姬昌也果然成為天下共尊的文王。

孔子在這裡感嘆道:“泰伯的品德,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了!他已經達到了人們最該效法的境界了吧!”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泰伯,高度讚揚他的德行。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意思是說,泰伯的德行,可以說是最高的了。他多次把天下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稱讚他。

在《論語·微子》篇中,孔子再次提到泰伯:“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意思是說,虞仲、夷逸,都隱居起來,放肆直言,不講究自已的行為舉止,但做事卻合乎清高純潔的原則,棄官卻合乎權宜之道。我與他們不同,做事沒有一定要怎樣、一定不要怎樣的固執已見。這裡,孔子雖然沒有直接評價泰伯,但是,虞仲是泰伯的弟弟仲雍,他與泰伯一起,為了成全父親的心願,成全弟弟季歷,成全侄子姬昌,放棄了自已繼承君位的權利,逃到南方蠻荒之地,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所以,孔子提到虞仲,實際上也就是對泰伯德行的一種肯定和讚揚。

孔子對泰伯的高度讚揚,不僅僅是因為泰伯有謙讓的美德,更在於泰伯這種謙讓背後所蘊含的深邃思想和高尚境界。泰伯的謙讓,不是出於無奈,不是被迫放棄,而是出於對父親意願的尊重,對弟弟才能的認可,對侄子前途的期待,更是出於對天下蒼生命運的擔當。

這種謙讓,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沒有絲毫的勉強和做作。這種謙讓,不僅成就了弟弟季歷和侄子姬昌,也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更成就了泰伯自已至高無上的德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謙讓的行為。比如,在公交車上,有人主動給老人、孕婦、殘疾人讓座;在工作中,有人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任務;在評先評優中,有人主動把榮譽讓給別人等等。這些謙讓的行為,雖然也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但是,與泰伯的謙讓相比,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

泰伯的謙讓,是一種大智慧、大境界、大格局。他的謙讓,不是出於個人的得失考慮,而是出於對大局、對整體的把握和考慮。他的謙讓,是一種無私的奉獻和犧牲,是一種對更高理想的追求和堅守。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要像泰伯那樣,放棄自已的權利和利益,去成全別人。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已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自已的責任和使命。但是,我們可以從泰伯的謙讓中,汲取到一種精神力量,一種人生智慧。

這種力量和智慧,就是要有一種大局觀和整體觀,要能夠站在更高的角度和層面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當我們遇到利益衝突和矛盾糾紛時,不要只考慮自已的得失和利益,而是要更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考慮整體的利益和和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更加明智和正確的選擇,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和矛盾,才能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