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探討:顏淵問仁

《論語·顏淵》篇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段對話,是孔子思想中極為重要的一章,也是儒家“仁學”綱領性的文獻。顏淵問仁,孔子以“克已復禮”答之,並進一步解釋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講“仁”的實踐,亦即是講“仁”的實行方法。

仁是孔子哲學思想中的核心範疇,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字在《論語》中出現得非常頻繁,據楊伯峻《論語譯註》統計,“仁”字在《論語》中凡一百零九見(包括“人”字作為“仁”字解的,如“人而不仁”的“人”字,其中有十一見)。可見,“仁”是孔子思想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範疇。那麼,孔子所說的“仁”是什麼呢?孔子在《論語》中的說法是頗不一致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里仁》)

此外,孔子還講“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仁者安仁”等等。

孔子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物件,對“仁”所作的不同回答,說明了“仁”這一概念在孔子思想中的多重含義。總的來說,“仁”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大到治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一切方面。但是,從孔子回答顏淵問仁的話來看,孔子認為,“仁”首先是內心的一種修養,即“克已”,也就是一個人要有對自已進行約束和要求的能力,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要使自已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孔子在這裡所說的“禮”,是指周朝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那麼,孔子為什麼認為“克已復禮”就是仁呢?這就必須瞭解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這是一個社會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極其複雜尖銳。孔子所向往的是西周初年的社會制度,認為那是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即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然而,到了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這個“大同世界”早已被破壞了,禮崩樂壞,社會動盪不安,戰爭連綿不斷,人民生活困苦。

面對這種社會現實,孔子深感憂慮,他希望透過自已的努力和倡導,恢復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