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慫包心態:逃避責任的惡習》

在寧靜的小鎮上,生活著一個名叫淼鑫森的人。他的存在彷彿是一個被慫包心態籠罩的陰影,總是在各種事情中顯露出逃避責任的惡習,而這一惡習如同一個難以擺脫的詛咒,深深地影響著他的生活和周圍的人。

淼鑫森小時候就展現出了慫包的特質。在學校裡,他是一個內向且膽小的孩子。有一次,班級組織了一場小型的植樹活動,同學們被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種植一棵樹苗。淼鑫森所在的小組中,大家都積極地討論著如何分工,有的同學負責挖坑,有的同學負責澆水,有的同學負責扶樹苗。然而,淼鑫森卻站在一旁,眼神遊離,心裡滿是擔憂。

當小組組長問他想負責什麼的時候,他結結巴巴地說:“我……我怕我做不好,你們先分吧,剩下的給我就好。”最後,他被安排去幫忙運樹苗。在搬運的過程中,他也是小心翼翼,生怕弄髒了自已的衣服或者弄傷自已。當其他同學齊心協力把樹苗種好,歡呼雀躍的時候,淼鑫森只是在一旁默默地看著,沒有太多的喜悅。因為他知道,自已在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他總是在逃避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責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淼鑫森的這種慫包心態愈發明顯。進入中學後,他參加了學校的文學社。文學社計劃舉辦一場詩歌朗誦會,每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任務,有的負責尋找合適的詩歌,有的負責佈置場地,有的負責邀請嘉賓。淼鑫森被安排去聯絡學校的音響裝置管理員,確保朗誦會當天有音響裝置可用。

這看似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但對於淼鑫森來說卻充滿了挑戰。他心裡害怕與管理員溝通,擔心管理員會拒絕或者態度不好。於是,他一拖再拖,每天都給自已找各種藉口。離朗誦會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其他同學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自已的工作,而淼鑫森卻還沒有去聯絡管理員。

當社長詢問他進展的時候,他慌張地說:“我……我這幾天一直想去的,但是總是有別的事情耽擱了,我明天就去。”可是,第二天他還是沒有去。直到朗誦會的前一天,大家發現還沒有音響裝置,社長焦急地問淼鑫森怎麼回事。淼鑫森只能低著頭,小聲地說:“我不敢去和管理員說,我怕他不同意。”他的這種行為導致朗誦會差點因為沒有音響裝置而失敗,同學們都對他非常失望,而他自已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但這種自責並沒有讓他真正改變自已的慫包心態。

在家庭生活中,淼鑫森也同樣表現出逃避責任的惡習。他的父母經營著一家小雜貨店,生意雖然不大,但也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有一次,父母要去進貨,便讓淼鑫森幫忙看店。淼鑫森一開始答應得好好的,但當真正坐在店裡的時候,他的內心就充滿了不安。

當有顧客進店詢問商品價格或者質量的時候,淼鑫森總是回答得含糊不清。他害怕給顧客錯誤的資訊,更害怕處理可能出現的糾紛。有一位顧客發現了商品的一點小問題,想要和淼鑫森協商解決。淼鑫森卻不知所措,他不敢承擔責任去解決這個問題,而是說:“我爸媽不在,你等他們回來再說吧。”顧客非常生氣,覺得淼鑫森沒有責任心,便離開了雜貨店。

當父母回來後,得知了這件事情,對淼鑫森進行了批評。淼鑫森卻委屈地說:“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怕我會把事情搞砸。”他的父母無奈地嘆了口氣,他們知道淼鑫森的慫包心態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幫助他克服。

高中畢業後,淼鑫森進入了社會。他在一家小公司找到了一份文員的工作。公司經常會有一些檔案需要整理和歸檔,這是淼鑫森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有一次,公司接到了一個重要專案,需要整理大量的相關檔案,並且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淼鑫森和其他幾個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