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一夜,乾清宮的燭火燃至天明。德佑帝蕭桓身著常服,伏案於御案前,案上堆疊著北境五鎮、南疆二省的邊報,十封急奏的硃批 “急” 字已被指尖摩挲得發亮。左都御史謝淵的《南北異動關聯請徹查折》攤在中央,“北元狼旗信物”“築壘形制相似” 等字樣旁,硃筆圈注密密麻麻。三更時,他取過大同、諒山輿圖,以紅筆連線北元屯兵點與南越築壘處,兩條弧線在輿圖上遙遙相對,如兩把懸頂的利刃。漏刻滴答,殿外寒風吹動宮燈,燭影搖曳中,皇帝的鬢角又添了幾縷霜白 —— 這夜,他未換衣、未進食,只反覆研核奏摺,直到晨光染亮御案上的硃批:“邊事為重,不得延誤”。
德佑帝蕭桓諭兵部戶部內閣五軍都督府邊事詔
德佑二十九年九月十二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破題
邊塵驟起南北庭,宵旰憂勤問戍情;文武諸臣宜協心,速籌禦寇固邊城。
承題
朕臨御二十七載,未嘗敢輕邊事。自八月以來,北境大同、宣府諸鎮,南疆廣西、雲南諸省,邊報絡繹,急奏十封,皆言北元南越蓄謀犯境。朕覽左都御史謝淵所奏《南北異動關聯請徹查折》,附大同總兵周毅 “請兵護關河”、廣西副總兵林策 “南越屯兵犯邊陲” 諸臣急報,徹夜未眠,研核輿圖,見北元十萬騎聚長城之外,營帳連綿三百里;南越三萬兵屯諒山之陽,炮口直指憑祥城。南北相隔萬里,異動卻若呼應,此非小警,關乎社稷安危,朕心實難安。
起講
朕聞 “邊防者,國之藩籬;將士者,藩籬之幹”。我大吳自神武皇帝定鼎,永熙、元興諸帝繼統,皆以 “守在四夷” 為訓,歲撥軍餉三百萬,築衛所三百餘,養邊軍三十萬,未嘗令邊庭有一日之危。蓋北疆拒蒙古,則京師無虞;南疆控百越,則滇粵安枕,此天之所以限華夷,朕之所以保兆民也。今北元乘秋高馬肥,弓勁馬疾;南越值瘴消雨歇,水陸俱便,同時異動,其心叵測。若不早察早備,必蹈漢唐 “邊患起於遲疑” 之覆轍,朕何面目對列祖列宗、對天下百姓?
入手
朕伏案三日夜,細覽謝淵所輯《南北異動歷年對比冊》:天順元年北元單擾延綏,南越未動;元興十年南越小擾憑祥,北元無跡;唯今秋,北境五鎮同日告警,南疆二省接踵急報,此等規模,百年罕見。核周毅奏 “大同存糧不足一月”,見邊軍飢寒之迫;閱林策報 “龍州火器朽壞”,知守禦器械之窮;更驚兩廣總督盧景密奏 “南越持北元狼旗”—— 此旗乃北元皇室親授,非心腹不得持,二寇勾結之跡,已難遮掩。朕硃筆圈注 “速查” 二字,案頭燭淚已積寸許。
起股
茲特降旨,命諸臣分任其事:其一,兵部尚書李嵩即刻馳驛赴三邊總督府,會同總督楊一清、大同總兵周毅,核實戰報 —— 需親至漠南查北元騎兵實數,驗築壘距長城遠近,審河西番部鎖南卓瑪動向,不得輕信諜報,需帶親歷畫圖回報,限九月二十日前呈覽,延誤者以軍法論。其二,戶部尚書王佐速調糧草十萬石、馬料三萬石,自通州倉經居庸關、宣府運抵大同陽和衛,另備糙米三萬石自梧州倉經潯江運抵廣西龍州,沿途驛站需增派驛卒車馬,押運官每日具報行程,朕將遣御史巡查,若有私扣短少,立斬不赦。
中股
其三,內閣首輔張輔即刻召集次輔、六部尚書、五軍都督府掌印官,於九月十三卯時齊集文華殿議事,議題三事:一議北元南越是否確有勾結,需據謝淵所附信物、盧景密報細究;二議南北兵力如何排程,京營是否可調、調多少,需核神樞營、神機營實額;三議糧草器械如何補濟,除已撥糧草,需另籌南疆火器、北疆冬衣之費。諸臣需各攜輿圖、賬冊,預擬策案,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