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耳未亡!今有陳烈崛起,實乃我大宋之幸。”

於是,他親自上書,請求朝廷正式授予“白耳後軍”編制,並委派陳烈為江南東路義軍統領。這一任命雖然未能改變整體戰局,卻極大鼓舞了江南軍民的鬥志。

三、白耳之魂再現

陳烈雖未見過趙信,但他透過閱讀《白耳兵法》和民間口述,逐步理解並繼承了白耳兵的精神核心。他制定了“白耳三戒”:

不降之志:寧死不降,寧敗不屈;

不擾之行:不擾百姓,只殺敵寇;

不棄之戰:不拋棄戰友,不放棄戰鬥。

他要求每一位加入“白耳後軍”計程車兵背誦並踐行這三條準則。不僅如此,他還派人前往襄陽舊地,尋訪白耳兵遺蹟,並帶回了一塊刻有“東門未破”字樣的殘碑,供奉于軍中。每逢出征前,全軍將士皆跪拜此碑,高呼:“白耳未亡!”

四、血戰贛南

元軍察覺到“白耳後軍”的威脅,派出重兵圍剿。陳烈率部退入山區,在密林之間展開游擊戰。一次夜襲中,他親率三百精銳突襲敵軍大營,斬殺敵將一名,繳獲大量軍械。此戰震驚朝野,被譽為“江南最後一場勝仗”。然而,隨著元軍主力南下,各地守軍接連潰敗,陳烈也逐漸陷入孤立無援之境。

五、白耳終章 · 英魂長存

最終一戰,在撫州城外。陳烈明知必敗,仍親率五百白耳後軍迎敵。他們從清晨戰至黃昏,幾乎全軍覆沒。陳烈身披七創,仍手持白耳戰旗站立不倒。敵軍統帥見其英勇,命手下活捉,卻被他怒罵:

“我為白耳之後,豈能苟且偷生!”

說罷,引刀自刎,年僅二十七歲。訊息傳回臨安,文天祥悲痛欲絕,寫下《白耳英烈傳》,記述趙信、李昭、陳烈等人的事蹟。他在文中寫道:

“白耳雖滅,魂猶在也;忠義雖微,光照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