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動向,危機將至】

公元185年春,河北大地仍寒風凜冽。趙信站在營帳外,望著遠處田野裡忙碌計程車兵與農夫,心中卻隱隱不安。斥候帶回最新情報:

幽州刺史劉虞已調集五千步騎,準備南下圍剿黃巾殘部;

中原地區雖有朝廷重兵鎮壓起義,但河北仍有數股黃巾勢力活躍;

朝廷開始加強糧道控制,意圖斷絕流寇補給線。

趙信召集眾將議事:

“敵強我弱,若各自為戰,必遭各個擊破。”

“唯有聯合義軍,方能共御強敵。”

【聯絡諸部,組建聯軍】

趙信決定主動出擊,派遣親信分頭聯絡周邊幾支黃巾餘部:

部隊名稱領袖兵力地點黃巾殘部李大眼約400人博陵山賊武裝張猛虎約300人太行山口流民軍劉鐵柱約200人安平

他親自前往博陵,與李大眼會面。會談中,趙信直言不諱:

“我們曾是失敗者。”

“但現在,我們要做自己的命運掌控者。”

“我不會許諾金銀官職,但我能承諾三點:公平分配戰利品、統一指揮作戰、共享糧食補給。”

李大眼猶豫良久,最終點頭答應:“我願聽你排程。”隨後,張猛虎與劉鐵柱也陸續歸附。趙信正式宣佈成立“河北義軍聯軍”,自任總指揮,設立臨時軍府,統一分配任務與資源。

【整編軍隊,建立指揮體系】

面對多支雜牌部隊,趙信立即著手整編:

統一編制:

設立“前鋒”、“左翼”、“右翼”、“中軍”四部分;

各部設“主將”與“副將”,確保指揮順暢。

強化訓練:

派出白耳精銳作為教官,教授基本陣型與協同作戰技巧;

所有新兵必須經過兩週基礎訓練方可參戰;

實施每日操練制度,提升整體紀律性。

後勤統籌:

成立“糧草司”,由老農出身的軍官負責;

統一調配各部屯田產出,優先保障戰鬥部隊;

建立“武器修繕隊”,集中修復破損兵器。

賞罰分明:

制定《聯軍軍法》,明確獎懲標準;

對作戰英勇者予以晉升與物資獎勵;

對臨陣脫逃者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此舉迅速提升了聯軍的整體戰鬥力和凝聚力。

【首戰告捷:伏擊幽州糧道】

朝廷大軍尚未到來,趙信決定先打一場小規模戰役——破壞幽州通往河北的糧道。目標:切斷敵軍補給線,削弱其持續作戰能力。趙信制定詳細計劃:

白耳精銳為主力,埋伏于山谷兩側;

李大眼率部正面引誘敵軍深入;

張猛虎率輕騎截斷退路;

劉鐵柱負責放火製造混亂。

行動當夜,天色陰沉,大雨傾盆。趙信親自帶隊潛入預定伏擊點。次日清晨,敵軍押運糧草的隊伍果然進入伏擊圈。一聲令下,白耳兵率先發動突襲,精準打擊敵方指揮官與護糧兵;李大眼從正面發起衝鋒,打得敵軍措手不及;張猛虎率騎兵封鎖退路,敵軍陷入混亂;劉鐵柱點燃糧車,火光沖天,糧草盡毀。此戰僅用兩個時辰便結束,敵軍死傷過半,餘者潰散。趙信下令收繳武器、馬匹與剩餘糧食,自身損失不到五十人。

【民心所向,士氣高漲】

戰後,趙信將繳獲的部分糧食分發給沿途百姓,贏得廣泛支援。不少村莊主動提供情報、供給與勞力,甚至有年輕人前來投軍。一位老者感慨道:

“你們不是亂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