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同時也對他的擴軍計劃表示全力支援。

趙信叮囑將領們,要在三年內儘可能地提升士兵的戰鬥力。他暗示道,三年之後可能會面臨一場惡戰,所以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將領們紛紛表示一定會全力以赴,不辜負趙信的期望。

東南西北軍的將領們雖然來自朝廷內的各大勢力,但他們都明白,軍隊的擴招對於他們自身的利益也是有利的。當時,他們背後的大佬們在朝上默不作聲,實際上就是對趙信擴軍計劃的一種無言的支援。

即使趙信沒有私下提醒,這些大佬們恐怕也會督促將領們儘快練兵,提升戰力。畢竟,國家的安全和穩定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反對擴軍的主要是那些忠誠於蜀王的人。然而,為了蜀國的大業,趙信不得不犧牲他們的意見。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在國家利益面前,個人的立場和觀點有時需要做出讓步。

此外,文軍一直以來都是由宗室子弟率領。這些宗室子弟對蜀國的忠誠度是毋庸置疑的,他們肩負著保衛國家的重任。此次將文軍的軍權交給趙信,實際上是把趙信當作了一個“黑手套”,以免宗室子弟和百官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這樣的安排既保證了文軍的忠誠,又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內部紛爭,可謂是一舉兩得。

蜀王杜尚身負重任,主要負責與秦國、楚國、魏國的外交事務。畢竟有些重要決策並非百官所能決定,而由蜀王親自出馬進行外交活動,則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與楚國的外交關係中,蜀王採取了聯姻的策略。他將蜀國的公主遠嫁楚國,以此來促進楚蜀兩國的聯盟,並努力爭取簽署一份長達十年的互不侵犯盟約。這樣的舉措不僅有助於鞏固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還能為蜀國帶來一定的安全保障。

對於魏國,蜀王則著重於財務方面的合作。透過保持密切的訊息聯絡,蜀國與魏國之間建立起一種互利共贏的關係。儘管魏國與蜀國之間相隔秦國和楚國,對蜀國本土並未構成直接威脅,但在秦國與蜀國交戰時,魏國若能拖住一部分秦國士兵,無疑將對蜀國大有裨益。而且,以魏國的一貫作風來看,當秦國陷入困境時,魏國很可能會趁機對其落井下石,從中分一杯羹。因此,蜀王必須確保魏國不會與秦國結盟,而是站在蜀國這一邊。

至於與秦國的外交,蜀王同樣以財務手段為主。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麻痺秦國,使其不會將蜀國視為重點防備物件,從而避免秦國擴軍備戰,給蜀國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與此同時,蜀國的太子杜悅也承擔著重要任務——籌備六軍征戰五年所需的糧草。畢竟他作為國之儲君,地位尊崇,百官們都會對他有所顧忌,給他一些面子。而太子杜悅也明白這一點,他會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優勢,積極籌備糧草,以確保軍隊在征戰過程中有足夠的物資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