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信滅亡燻育國後的第二天,他正在軍營中休整,突然一名使者快馬加鞭地趕來。使者氣喘吁吁地稟告趙信,說魏國與趙國已經結盟,共同出兵攻打蜀國。情況緊急,蜀國急需東西南北四軍從新佔領的燻育國撤回本土,以抵禦魏軍的進攻。

蜀王得知這個訊息後,立刻下達命令,讓趙信率領武軍沿著素芳城、林胡城、佳怡城的路線,迅速調往蜀趙邊境的佳怡城。到達佳怡城後,趙信需要進一步攻取趙國的離石城、膏梁城和婁煩城,最終目標是攻克趙國的國都晉陽,迫使趙國退出這場戰爭。

趙信接到命令後,不敢有絲毫耽擱,他與蜀國四軍的將領們緊急商議,決定立即按照蜀王的指示行動。趙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擁有四十五座城池,六支軍隊,總兵力達十二萬人,百姓數量更是高達八十九萬八千三百人。而且,趙國的城防軍實力也不容小覷,每座城池的城防軍人數都在五千至一萬人之間。

此外,趙國還有三位著名的將領,分別是趙旺、廉歸和徐越,他們都是久經沙場的老將,作戰經驗豐富。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趙信深知這場戰爭的艱難,但他毫不畏懼,決心全力以赴。

經過五天的急行軍,趙信率領的陷陣營終於抵達了佳怡城。在這裡,他們將稍作休整,然後繼續向趙國的領土進軍,展開一場激烈的生死較量。

在佳怡城休整期間,趙信並未放鬆警惕,他一面安排士兵們恢復體力,一面派出斥候打探趙國軍隊的動向。很快,斥候帶回訊息,趙國的三位將領已得知趙信抵達佳怡城,正商議著如何應對。廉歸主張主動出擊,趁陷陣營立足未穩予以打擊;而趙旺則認為應堅守離石城,以逸待勞。就在他們爭論之際,趙信卻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留下部分兵力駐守佳怡城,自己則帶領精銳趁夜繞過離石城,直撲膏梁城。原來,他從斥候那裡得知膏梁城城防相對薄弱,且守將輕敵。趙信希望透過奇襲膏梁城,打亂趙國的部署,為後續的戰鬥贏得主動。當陷陣營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膏梁城下時,守將驚慌失措,倉促應戰。一場激烈的攻城戰就此打響……趙信身先士卒,帶領陷陣營奮勇攻城。城牆上的守兵雖奮力抵抗,但在陷陣營的猛烈攻勢下漸漸不支。戰鼓擂動,喊殺聲震耳欲聾。趙信揮舞著長刀,砍翻一個又一個敵人。

就在攻城進入白熱化階段時,突然,後方傳來一陣騷亂。原來是廉歸識破了趙信的計策,留小股部隊迷惑趙旺,自己親率精銳繞到了趙信後方。廉歸的軍隊如猛虎般衝向陷陣營的後隊,趙信腹背受敵。

然而,趙信臨危不亂,他迅速調整陣型,讓一部分士兵繼續攻城,自己帶領另一部分回身迎戰廉歸。陷陣營訓練有素,很快穩住了陣腳。雙方陷入了膠著的戰鬥,鮮血染紅了大地。

趙信深知這場戰鬥不能拖延太久,於是果斷下令讓陷陣營加強攻擊力度。陷陣營作為三國時期的頂級兵種,果然名不虛傳,他們的戰鬥力異常強大。

經過半天的激戰,廉歸所率領的軍隊終於抵擋不住陷陣營的猛烈攻擊,全軍覆沒,連廉歸本人也在戰鬥中不幸戰死。

然而,戰鬥並沒有就此結束。趙信帶領著剩餘的陷陣營士兵,繼續猛攻膏梁城。經過大半夜的鏖戰,膏梁城終於被攻破。

趙信留下 5000 名陷陣營士兵駐守膏梁城,自己則率領剩下的 6 萬陷陣營士兵,馬不停蹄地反攻離石城。這場攻城戰異常慘烈,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十幾次驚心動魄的拉鋸戰。

經過整整三天的浴血奮戰,趙旺最終也壯烈犧牲。至此,趙國僅剩下最後一名名將——徐越。

趙信來不及為死去的將士們哀傷,他迅速集合所有的陷陣營士兵,共計 6.8 萬人,毫不猶豫地向婁煩城進軍。經過長達三個月的艱苦行軍,他們終於抵達了婁煩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