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秦之戰結束後,蜀國計程車兵傷亡慘重,損失過半。面對如此慘重的局面,蜀王當機立斷,下令全國進入休養生息的階段,同時大力賞賜剩餘計程車兵們,以重振士氣;又鼓勵百姓生育,輕徭薄役 以增加人口。

在這種情況下,趙信挺身而出,他率領著蜀國僅存的五軍,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鎮壓秦國的征程。根據趙信的估計,要徹底平定秦國,大約需要花費十年的時間。

與此同時,蜀國也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政策。他們派遣了大量的間諜,攜帶鉅額財富前往魏國、韓國和楚國,與這些國家的百官們進行秘密接觸。蜀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爭取與這些鄰國建立睦鄰友好的關係,實現互幫互助,避免彼此之間產生敵對情緒。

此時的楚國,正深陷與越國和韓國的戰爭泥潭之中,自顧不暇。對於蜀國的示好,韓國和楚國都表示出了一定的興趣。畢竟,在這個動盪的時期,多一個盟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再加上蜀國使者在兩國朝堂上的美言,以及豐厚的賄賂,韓國和楚國最終都同意與蜀國簽訂一份為期十年的睦鄰友好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在這十年內,雙方不得相互宣戰。

然而,魏國的情況卻有所不同。魏國國王魏瑤原本想趁著蜀國疲憊不堪之際,來個趁火打劫。但他對趙信所率領的戰無不勝的陷陣營心存忌憚,始終猶豫不決。就在魏瑤舉棋不定的時候,蜀國再次加大了對魏國百官的賄賂力度。而魏國的寵臣龍賈,也在朝堂上為蜀國美言,勸說魏瑤與蜀國修好。

經過深思熟慮,魏瑤最終還是決定放下顧慮,同意與蜀國簽訂睦鄰友好條約。這樣一來,蜀國成功地與周邊的三個大國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國家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此時此刻,蜀國所擁有的城池多達 81 座,其境內的百姓數量更是達到了 126.30 萬之眾。此外,蜀國還擁有六支軍隊,總兵力為 12.11 萬人。目前,蜀國並沒有打算透過徵兵來擴充軍隊規模,而是決定讓國家和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與此同時,楚國的情況也頗為可觀。楚國坐擁 82 座城池,其百姓數量高達 210.63 萬,遠超蜀國。而且,楚國同樣擁有六支軍隊,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 20.26 萬人。

魏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該國擁有 68 座城池,百姓數量為 150.26 萬人。魏國的軍隊規模雖然相對較小,僅有三支,但總兵力也有 13.16 萬人。

韓國的城池數量相對較少,僅有 36 座,百姓數量為 94.6 萬人。不過,韓國同樣擁有六支軍隊,總兵力為 12.17 萬人。

越國的城池數量為 45 座,百姓數量為 119.74 萬人。越國的軍隊規模與韓國相當,同樣擁有六支軍隊,總兵力為 15.61 萬人。

值得一提的是,蜀國最近新佔領了秦國北方的義渠國。義渠國是一個少數民族國家,擁有 9 座城池,百姓數量為 30 萬,其軍隊規模為一支 6 萬人的隊伍。

至於其他距離蜀國較遠的趙、衛、齊、燕、魯、東胡、中山等國,由於它們與蜀國的地理位置較遠,暫時不在此次討論範圍之內。

在這個廣袤的世界中,國家的量級劃分是以擁有的城池數量作為標準的。具體來說,如果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城池數量少於 3 座,那麼它就會被歸類為小國;而當城池數量在 3 到 6 座之間時,這個國家則被稱為邦國。

接下來,當一個國家的城池數量達到 7 至 12 座時,它就會晉升為大國。再進一步,如果城池數量在 13 至 18 座之間,那麼這個國家便成為了強國。

然而,這還不是最高的級別。當一個國家的城池數量在 19 至 36 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