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戲說秦始皇,這事其實是有過先例的。

96年有一部電影,叫《秦頌》。

上映四天,然後被斃了。

注意,是上映後才被斃的,和《色戒》一模一樣。

業內管這種叫追斃,屬於很倒黴的那種。

這種情況一般都是有大領導發話了。

大概是因為這個,中國影史上關於秦始皇的電影不多。

敢拍的都是大導演:

《荊軻刺秦王》是陳詩人;《英雄》是老謀子;即便這樣,依舊避免不了爭議。

《英雄》被公知們揪著罵,說給暴君洗地。

秦始皇在民間的形象一直都是‘暴君’,主要的的依據是史記。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雖肯定其“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功績,但也詳細記載了“焚書坑儒”“賦斂愈重,戍徭無已”等暴行,奠定了史書對秦始皇“功過參半、過大於功”的基本評價框架。

自此之後,秦始皇被主流輿論定性為“暴君”,這一形象一直延續了數百年。

大家說起秦始皇,基本都能說兩句。

焚書坑儒,修驪山,修鄭國渠,修阿房宮,還有就是著名的遲到,全家皆斬……

歷朝歷代,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都不少。

但罵來罵去,罵不出什麼新花樣,無非就是暴君,焚書坑書,耗費民力等等……

張辰算是唱反調,而且他的觀點比較新穎——華夏曆史上分分合合,卻始終維持著大一統,根源就在秦始皇。

年輕人就喜歡新穎的觀點,一時間,民間對秦始皇的討論多了起來。

尤其張辰是文化名人,年輕人對她的關注度很高。

各大論壇對秦始皇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一開始還挺正經的,有不少人科普:這2000年來,我們實行的其實一直是秦朝的架構,郡縣制和中央集權~秦朝時候就有了歷史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和秦馳道~皇帝制度的確是老贏發明的~後來,就漸漸娛樂化了:

【要是祖龍不死就好了,我也不用學英語了~】

【徐福那狗東西,連個藥都找不到~】

【祖龍一生南征北戰,將華夏的版圖定了下來,要不是他,我沒準都不是中國人~】

【如果祖龍能活到現在就好了,我真想把唐僧做成刺身給我老祖宗送去~】

【樓上,記得配味極鮮~】

【我那迷人的老祖宗~】

張辰那篇部落格的點贊量很高,不過全網點贊最高的卻是另一篇文章:【

我是一名留學生,以前,經常有國外的同學問我,為什麼中國沒有像歐洲那樣分裂成好多個國家。

本人才疏學淺,一直也找不到正確答案,看了張辰的文章,豁然開朗。

是啊,為什麼中國歷史上只要一分裂就瘋狂要統一?

在古代華夏當一個地方軍閥,有自己的地盤,有槍有權,當地什麼都是你說了算,為什麼非要去追求統一?

現在終於明白了。

因為有一個詞,叫華夏正統。

自從老祖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那一刻起,這片土地上的人就明白了,只有一個人能被稱之為華夏正統。

華夏正統是什麼?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擱古代沒人能抵擋住這八個字的魅力。

就這麼說吧,擱古代,你要是普通人也就算了。

你要是一方諸侯,卻不努力奮鬥,追求統一,那你手下的門客都得覺得你不靠譜。

哥們來投奔你是衝著拜將封侯的,你擱這玩不思進取?東吳因為什麼被說了兩千來年江東鼠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