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一個年紀約五六歲,身穿大紅衣大紅裙的小丫頭蹦跳著走進大殿,來到趙佶身邊,兩腳蹦跳著跟趙佶說話。

俺小時候識字時,學了一個躍字,也見過真正的魚躍水面、鳥雀在地上跳躍,並不覺得有啥美妙;學武之後,還模仿魚躍、雀躍,感受其中有何玄妙。。。今日看這小丫頭的動作,才明白雀躍之美妙,可以盪滌心靈,守住神魂。

俺前世今生皆婚配,更無子嗣。這輩子的親兄無子女;義兄義弟生的都是男娃子;兩個認下的徒弟也是男娃子,此前更是不曾關注過其他的任何男女小娃。。。如今看大殿裡的小丫頭,居然莫名的觸動心神。。。

俺隨手從頭上把那朵大紅牡丹花拔下,看看這花兒,看看那小丫頭。。呵呵,所謂仙人,真是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嗎?那賣花兒的藍采和是個啥意思?

這小丫頭明顯是趙佶的哪個閨女,不知道叫啥福帝姬。

“華福,今年的水傀儡可還好看?”趙佶笑逐顏開的逗他女兒。

“不好看吆,我只想看諸軍百戲,那個帶勁兒!”小丫頭華福雀躍著拍手笑道。

“好。爹爹這就陪小月月去看軍士百戲。各位,走吧,隨朕移駕寶津樓。”趙佶即刻起身,不管那些王公大臣,牽著華福帝姬趙小月的小手,當先就走。

車馬響動,一陣忙亂,趙佶帶著華福登上寶津樓,令諸軍百戲,於樓下演練。

俺還在臨水殿頂,目力及神識所到,如在眼前。

先列出軍陣大鼓十八個,一為首鼓手近前朝樓上趙佶叉手進致語,帶頭高呼“道君皇帝萬歲萬萬歲”。然後鼓樂大奏,所奏之曲為將軍令,乃是大唐秦王破陣樂中的一個選段。

鼓聲中一個頭戴紅巾一丈身高力士赤裸著上身,面板上抹了茶油,棕紅油亮緊緻,上面筋肉盤結,整個人宛如神廟前的金剛、壁畫裡的天蓬,他手裡端著一杆鐵血大旗,先給樓上趙佶俯首施禮,然後開始表演。

這玩意兒叫“大督旗”,也叫“中幡”。高有三丈九尺九寸,幡杆有碗口粗,整杆旗子重達九十九斤。

這力士端的不凡,手裡有數百斤的氣力,已經做到穩、準、快。只見他用手掌、手背、肩膀、額頭、下顎完成一次次的舉、頂、拋、接等動作,那大旗不斷晃動、拋起、落下,扔得高,立得穩。力士或頂幡上額,或伸臂託塔,九十九斤如若稻草,那幡旗上下飛舞、交替騰挪,驚現紛呈卻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血紅大綢的旗面迎風招展,幡頂上的銅鈴叮咚作響。

“好好好!”華福帝姬雀躍歡呼。趙佶也拍手叫好,蔡京聽了,趕緊顫巍巍的尖叫叫好,王公大臣們自然也一致叫好。

梁山上的玉幡杆孟康,除了身形挺拔如幡杆外,日常也好盤弄中幡磨練武藝氣力。如今看來,他那技藝遠不如這舞旗力士。

力士舞罷,端著中幡又給趙佶俯首施禮退下。

接下來,三獅六豹由獅奴、豹奴牽引著入場。豹子俺自然見過、打過、也吃過幾只。這獅子卻也是跟那六頭象一樣,俺頭一次見。

神廟前、官府衙門前及權貴府宅前常有石頭雕鑿的獅子守護,其造型其實是想象中的龍生九子之狻猊。其實這玩意兒,與殭屍獸形之極,犼,有血脈關係,或雲犼肏雌龍生狻猊焉。

夏商之時,神州中原之地尚能見獅象犀兕,後獅象先亡逸,犀兕也逐漸消失,四獸足跡都往南移,中原之地不存焉。

目前,大理國尚存象,身毒、暹羅等地有獅、犀。而兕,已經鮮有人見了,估計不存矣。

再後來,漢唐之時,身毒、暹羅向神州朝廷進獻獅子,中原人才再見此物,看其形狀頗與想象中的狻猊吻合,隨即,獅子、狻猊就開始混淆,民間就逐漸用獅子來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