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 (一 上)

“你聽說沒有,大燕國孫將軍日前率部與安西軍在永樂原激戰,大敗?”

“胡說,你肯定聽錯了一個字,是大敗之,不是大敗!我隔壁那個讀書的小郎君說過,甭看這倆詞就差的一個字,意思卻完全相反!”

“你才胡說!我再沒讀過書,也知道這兩個詞意思不一樣!是大燕國的孫將軍敗了!被大唐的王將軍打敗了。我表舅的小侄子的三妹夫的親叔叔就住在岐陽那邊,人家那邊都接連放了好幾天爆杆了。

“盡吹牛,怎麼可能?那孫將軍可是大燕國一等一的悍將!”

“人家王將軍也是封常清的嫡傳弟子呢!”

人們爭論著,質疑著,將一個非同尋常的訊息以閃電般的速度傳播開來。越傳,距離現實越遠。

“那王將軍是瓦崗名將王君廓的曾孫,祖傳一杆大刀,刀刃長一丈,寬四尺,一刀砍下去,連涇水河畔的鎮河鐵牛,都能攔腰劈作兩段……”茶肆中,說變文兒的先生一拍鐵尺,吐沫星子飛濺。周圍茶客顧不上躲避,一個個仰著頭,豎著耳朵,盞中的茶水早就喝乾了,卻是絲毫不覺。

“王將軍祖上自恨讀書少,做官之後,想方設法拜於李靖門下,傳得一部兵書。這次,就是用了兵書上的妙計,在永樂原上擺起了一座八門金鎖陣。孫孝哲乃一介莽夫,看不清就裡,稀裡糊塗扎進去,當然要吃大虧!”大戶人家的族學中,教習們搖頭晃腦,私下交流對此戰的看法。同時不忘記了,標榜讀書與尊師的重要性。

而在販夫走卒當中,則普遍流傳著王明允掘開涇河,水淹七軍的故事。儘管涇水距離戰場有數十里遠,永樂原上連個大點兒水溝都沒有。

更有甚者,乾脆把戰鬥的勝負,歸結為因果報應。信誓旦旦地說,王洵父親當年仗義書財,曾經幫助一青樓女子脫離苦海。而在大戰之前,曾經有一名老者闖入王洵夢中,要求他將戰場擺在永樂原,必有奇兵助之。王洵醒來後,沐浴焚香,領軍出戰。果然在兩軍交手的最激烈時刻,地面上的野草突然自動打結成繩子,將孫孝哲麾下的曳落河紛紛絆倒……

最後一個,顯然是把春秋時代的“結草報恩”的故事,硬按在王洵頭上了。聞者卻都聽得津津有味,誰也不肯深究。也難怪大夥聽風就是雨,這場發生在京畿道永樂原的戰鬥,結果實在是太出離人們的想象了。在此之前,也有不少支援大唐的將領,曾經將叛軍打得大敗虧輸。如河北的顏真卿、江淮的張巡還有朔方的郭子儀、李光弼,可那些戰鬥,唐軍或者是躲在高大的城牆後堅守不出,或者遭遇到的不是叛軍中的主力。那個曾像安西軍這般,以騎兵對騎兵,以精銳對精銳,在野外戰場,結結實實與敵人來了個硬碰硬?!!

那孫孝哲,可是一路從漁陽殺進長安,接連打敗過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三人的名將!無論是遇上誰,兵馬都不比對方多。唯獨這次,以眾凌寡,居然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這,又說明了什麼? 在極少數知道戰鬥真相人眼裡,可品味出來的東西就太複雜了。是強弩之末難穿魯縞?是大唐國運未絕?還是叛軍的好運已經用完? 不同的人,從各自角度,給出不同的答案。

無論答案具體是哪一個,此戰的影響,都如旋風般從永樂原向四下擴散開去。那些依舊奉大唐號令的各路東方兵馬,個個都像剛剛喝了一碗千年老人參熬成的湯一般,迅速振作了起來。而那些任所距離京師較近,已經打定了主意要順應天命的郡縣官員,也將剛剛寫好的降書小心翼翼地藏起,將剛剛掛上去的大燕國旗號降下,重新將大唐官袍穿在了身上。

形勢由明朗轉為混亂,他們需要更多時間開考慮,觀望,才能決定下一步的作為。但接下來戰局變化,卻愈發令人目瞪口呆。剛剛在永樂原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