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少,但能改造生產線、提升整個工廠效率的人,鳳毛麟角。

喧囂持續了整整兩天。

等到送走最後一波訪客,辦公室裡終於安靜下來。

王廠長癱坐在椅子上,端起搪瓷缸子猛灌了一大口涼白開。

“我的乖乖…這兩天,比過去一年見的領導都多…”她放下缸子,長舒一口氣,臉上既有疲憊,更有難以掩飾的興奮,“小李師傅,咱們廠…這是真的要火了!”

李向前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

火了?或許吧。

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更大的麻煩。

他看著桌上堆積如山的訂單意向書,還有好幾份希望進行裝置改造的初步接洽記錄。

潤滑脂訂單暴增,現有的兩臺反應釜,即使是改造後產能翻倍,也已經排到了幾個月後。

裝置改造的技術服務,更是個無底洞。

去現場勘查、分析資料、設計方案、定製零件、指導安裝、除錯執行…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更關鍵的是,需要懂技術的人。

他自己分身乏術。

孫強和劉虎,幹活是把好手,跟著他做具體的製造、安裝沒問題。

但讓他們獨立去面對其他工廠那些複雜的老舊裝置,去分析問題,拿出改造方案?

現在還遠遠不夠。

管理也是個大問題。

訂單多了,生產計劃、原料採購、成品倉儲、質量檢驗、客戶對接…哪個環節跟不上,都會出亂子。

王廠長熱情有餘,但管理這種快速擴張的局面,經驗明顯不足。

攤子鋪得太快,根基卻還很薄弱。

甜蜜的煩惱,現在變成了沉重的壓力。

必須儘快擴充團隊。

不只是增加幹活的工人,更需要能獨當一面的技術人員,需要懂生產管理的人才。

去哪裡找?

從現有工人裡選拔培養?太慢了,遠水解不了近渴。

去外面挖人?現在的前進廠,名聲是有了,但終究底子薄,能吸引來什麼樣的人才?那些國營大廠的技術骨幹,會看得上這個街道小廠嗎?

或者,利用現在這股熱度,主動出擊,去尋找那些可能被埋沒、或者有志向但缺乏平臺的人?

李向前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面。

他的“永珍工業”,不能只靠他一個人的【破障之眼】和【基因圖鑑】。

它需要真正的血肉,需要一個能支撐起更大野心的組織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