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搪瓷廠那龐大的燒結窯,終於迎來了它的“手術”。

李向前帶著劉虎、張峰,還有從前進廠抽調來的幾個精幹工人,正式進駐。

搪瓷廠這邊也拿出了最大誠意,王師傅領著維修車間的全部人手,聽候調遣,負責拆卸、清運這些基礎卻繁重的活計。

工地上頓時一片忙碌景象。

改造的第一步,是修復並強化窯爐的保溫層。

李向前沒用廠裡常規的耐火泥,而是讓人搬來了幾桶顏色略深、質感細膩的特殊材料。

“按照這個比例混合,塗抹厚度不能低於五公分。”他親自示範,將一種泛著特殊光澤的粉末加入泥中攪拌。

這改良配方,一部分靈感源於【破障之眼】中關於高溫材料的零星資料,另一部分,則來自於【基因圖鑑】解析某種極端環境微生物時獲得的耐熱結構啟示。

工人們將信將疑地接過工具,按照他的要求,仔細地為窯爐內壁“穿上新衣”。

那新調製的耐火泥附著性極好,乾燥速度也快,隱隱透出一種不同尋常的堅韌感。

緊接著是第二步,安裝“多點智慧溫控系統”。

這項工作主要由劉虎和張峰負責。

劉虎捧著那些前進廠自制的、造型奇特的耐高溫感測器探頭,小心翼翼地按照圖紙標註的位置,鑽孔、固定。

張峰則在一旁核對線路,將一根根導線接入新安裝的控制櫃。

李向前站在控制櫃前,手指在臨時連線的鍵盤上敲擊,螢幕上閃爍著複雜的程式碼和邏輯圖。

他需要將之前構思的模糊邏輯控制演算法,與這臺老舊窯爐的實際情況結合,寫入控制核心。

這過程容不得半點差錯。

前兩步雖然新奇,但還在工人們的理解範圍內。

真正的挑戰是第三步:改造窯爐內部的擋火牆和煙道。

當李向前拿出圖紙,指出需要拆除部分原有的耐火磚結構,重建新的通道時。

“小李師傅……”王師傅搓著手,湊近一步,“這窯爐可是咱們廠的命根子,都用了快二十年了,結構牢固得很。這麼大動干戈,萬一……萬一要是弄塌了,或者效果不好,那可就……”

他的話沒說完,但擔憂溢於言表。

周圍幾個搪瓷廠的老工人也面露難色,對著那厚重的窯壁直搖頭。

李向前放下圖紙,沒有直接反駁。

他拿起一塊特製的耐火磚樣品,又指了指圖紙上一個複雜的結構剖面圖。

“王師傅,大家看這裡。”

“我們不是胡亂拆改。這個位置,新的支撐結構,我們參考了鳥類骨骼的桁架設計,用最少的材料實現最大的承重,比原來的實心牆更穩固,還節省空間。”

他又指向另一處:“還有這裡,擋火牆的砌築方式,模仿了蜂巢的六邊形結構。這種結構在受熱時,應力分佈最均勻,能有效防止熱脹冷縮導致的開裂。”

最後,他的手指落在一個彎曲的通道設計上。

“這個擋火牆的弧度,也不是隨便畫的。它是根據海螺殼內部的對數螺線設計的。高溫煙氣經過這裡時,會被引導形成一個穩定可控的渦流,就像燒水時鍋裡的漩渦一樣。”

“這樣一來,熱量就不會直愣愣地衝向煙囪跑掉,而是在窯內充分迴圈、交換,讓每個角落的溫度都更均勻,燒出來的搪瓷廢品率自然就下來了。”

仿生學?

鳥骨頭?蜂窩?海螺殼?

這些詞從李向前嘴裡說出來,再結合圖紙上那些看似異想天開卻又隱隱符合某種力學美感的設計,讓王師傅、陳工還有周圍的工人們都聽傻了眼。

他們搞了一輩子窯爐,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