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千升級反應釜的工作隨即鋪開。

拆卸舊的攪拌系統比預想的順利,李向前和劉虎的配合越發純熟。上次改造五百升釜的經驗還在,許多流程無需多言。扳手轉動,螺栓卸下,沉重的舊槳葉被費力地抬了出來。

安裝新的自研核心部件才是真正的考驗。

“虎子,這邊,再抬高一點。”李向前扶著那片閃著金屬暗光的【含鎳合金】攪拌槳葉,指揮著劉虎。

這新槳葉尺寸更大,造型也更復雜,安裝孔位必須分毫不差。劉虎憋著氣,手臂肌肉繃緊,小心翼翼地調整著角度。

【破障之眼】視野裡,安裝介面處浮現出淡紅色的應力資料流。輕微的偏差都會導致安裝不到位,甚至損壞槳葉或軸承。

“好,穩住!往下放,慢!”李向前緊盯著資料,同時感受著槳葉的重量和位置。

沉重的槳葉緩緩落入釜內,與傳動軸精準對接。固定螺栓被一個個擰緊。劉虎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接下來是那個佈滿簡陋元件的“智慧溫控模組”。幾個用舊電器元件拼湊的盒子,要固定在反應釜頂蓋的預留位置。

線路對接更是麻煩。李向前拿出自己繪製的草圖,上面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著複雜的連線點。他需要將這個自制模組接入原有的蒸汽加熱和冷卻水迴圈系統,還要連線上感測探頭。

“這根紅線,接到三號端子。”李向前指著一個焊點。

劉虎拿著烙鐵,屏住呼吸,將導線焊上。焊點粗糙,但牢固。

一個疏忽,就可能導致短路,燒燬本就脆弱的元件,甚至引發更嚴重的事故。李向前全程開啟【破障之眼】,監控著每一處連線的電阻和訊號反饋,不斷進行微調。

整整五天。

車間裡瀰漫著汗水、機油和焊錫的味道。李向前和劉虎幾乎是連軸轉,困了就在角落靠一會兒,餓了啃幾口饅頭。孫強帶著其他人維持著五百升釜的生產,也時不時過來搭把手,遞個工具,擦把汗。

終於,最後一條導線接好,用絕緣膠布仔細包裹。

這臺千升級反應釜,靜靜矗立著。外觀上,變化似乎不大,只是攪拌軸的連線處更加厚重,頂蓋上多了幾個不起眼的灰色鐵皮盒子,幾根新的探頭伸入釜內。

但李向前清楚,它的“心臟”和“神經”,已經脫胎換骨。

試執行的時刻到了。

王廠長、孫強、劉虎,還有幾個聞訊趕來的工人,都圍在反應釜周圍,大氣不敢出。車間裡的空氣似乎都凝滯了。

李向前站在那個同樣由他改裝的簡易控制面板前。面板上,幾個舊開關,幾個旋鈕,還有一排用發光二極體組成的、勉強能顯示數字的簡陋顯示屏。

他按下了啟動按鈕。

輕微的電流聲響起。反應釜內,新的攪拌槳葉開始緩緩轉動。

所有人的視線都聚焦在觀察窗上。

不同於舊槳葉那種略顯笨拙的攪動,新槳葉旋轉起來,帶起的物料渦流異常強勁,幾乎瞬間就覆蓋了整個釜底!液體被有力地捲起、翻滾,形成一個深邃而均勻的漩渦,看不到任何流動緩慢的死角。

“這……這勁兒可真大!”孫強忍不住低呼。

李向前沒說話,調整了溫控模組的設定值。

面板上,那排簡陋的紅色發光二極體組成的數字開始跳動,迅速穩定在設定溫度上,上下波動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溫度……這麼準?”王廠長湊近了看,滿臉驚疑。以前的老系統,溫度波動個三五度是常事。

李向前又測試了加熱和冷卻的響應。開啟蒸汽閥門,溫度數字立刻快速攀升;切換到冷卻水,溫度又應聲而落。響應速度比以前快了不止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