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投料的順序不夠合理,導致反應準備時間過長;

檢測和灌裝是序列操作,導致生產週期延長……

“劉虎,你過來。”李向前指著一臺反應釜,問道,“這臺反應釜,從投料到反應完成,需要多長時間?”

“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劉虎回答道。

“兩個小時?太長了!”李向前搖搖頭,“如果能把反應時間縮短半個小時,咱們的產能就能提高不少!”

“這……恐怕很難。”劉虎有些為難,“反應時間是經過多次實驗確定的,再縮短的話,可能會影響產品質量。”

“不試試怎麼知道?”李向前說道,“咱們可以最佳化投料順序,提高反應溫度,或者加入一些催化劑,看看能不能縮短反應時間。”

“孫強,你負責統計一下原材料的搬運距離,看看能不能最佳化車間佈局,減少搬運距離。”李向前又對孫強說道。

“好,我這就去量!”孫強連忙答應。

“張峰,你負責研究一下檢測和灌裝的流程,看看能不能改成並行操作,讓檢測和灌裝同時進行。”李向前繼續說道。

“沒問題,我保證完成任務!”張峰信心滿滿。

“王廠長,您負責協調各個部門,確保各項改進措施能夠順利實施。”李向前最後看向王廠長。

“放心吧,我一定全力配合!”王廠長拍著胸脯說道。

接下來的一週,李向前帶領著工人們,對生產流程進行了全面的最佳化。

他親自下到車間,和工人們一起研究每一個環節,找出每一個瓶頸,提出每一個改進措施。

他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停地運轉著,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工人們。

工蟻高效協作與路徑最佳化邏輯,在他的腦海中不斷閃現。

最佳化車間佈局,減少物料搬運距離;

改進投料順序和方式,縮短反應準備時間;

引入並行操作,讓檢測和灌裝同時進行……

李向前甚至還利用【簡易槓桿最佳化】和【氣動控制碎片】,設計了一種簡易的半自動灌裝裝置,大大提高了灌裝效率。

經過一週的調整和磨合,前進廠的生產效率竟然在沒有增加大型裝置的情況下,硬生生提高了近30%!

雖然仍無法完全滿足所有訂單,但極大地緩解了燃眉之急,也為後續擴產爭取了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