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自然的規律,大概就像拉開弓弦射箭吧?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點,拉得不足了就把它拉滿一點。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來補給不足的。然而人類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是減少不足的去供奉有餘的。

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因此,聖人有所作為但不恃仗自已的能力,有所成就但不居功自傲,他不願意表現自已的賢能。

【故事】

在遙遠的清平山區,有一個被群山環抱的寧靜山谷,山谷裡分佈著幾個村落,村民們世代以農耕為生。山谷之中,土地肥沃程度各有差異,水源的分佈也不均衡,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的貧富差距。

東村地勢較低,靠近一條常年奔騰不息的溪流,土地也格外肥沃,村裡的收成向來富足,村民家中大多有餘糧,生活頗為安逸,算是山谷中的“有餘者”。西村則位於山坡之上,地勢較高,水源稀缺,土地相對貧瘠,每年的收成僅夠勉強餬口,遇上災年,甚至還得捱餓,是典型的“不足者”。

起初,山谷裡遵循著一種不成文的“規矩”,這規矩看似是“人之道”。東村的富裕村民為了謀取更多利益,利用手中的餘糧和財富,低價收購西村貧困村民的土地,還時常在農忙時節,以苛刻的條件僱傭西村勞力,進一步壓榨他們的勞動價值。西村村民雖滿心憤懣,卻因貧窮無力反抗,只能默默忍受,山谷中的貧富差距愈發懸殊。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改變了這一切。連續幾日的暴雨引發了山洪,洶湧的洪水順著山勢直撲而下,東村首當其衝,肥沃的土地被洪水沖毀,大量存糧被沖走,許多房屋也搖搖欲墜,曾經的富足瞬間化為烏有,東村一夜之間從“有餘”陷入了困境。

西村這邊,雖然地勢較高躲過了洪水的直接衝擊,但看著東村的慘狀,村民們並沒有幸災樂禍。村裡的老族長,一位深受道家思想薰陶的智者,站出來對眾人說:“咱們同處一個山谷,本就是同根生,如今東村遭此大難,正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時候,咱們不能袖手旁觀。”

在老族長的帶領下,西村村民紛紛拿出自家為數不多的存糧,組織起來幫助東村修繕房屋、清理淤泥,還分享了自已多年在貧瘠土地上耕種積累的保土、抗旱經驗,協助東村恢復生產。東村村民深受感動,在度過難關後,他們意識到過去的自私自利違背了天理,決心痛改前非。

東村的幾位德高望重之人牽頭,將村裡剩餘的物資、種子,還有掌握的一些先進農耕技術,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西村,帶著西村的村民一起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共同尋找讓山谷繁榮的方法。

在兩村齊心協力之下,山谷的土地漸漸恢復生機,水源也得到了合理調配,各村的收成逐年提升,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大家不分你我,互相扶持,曾經因貧富差距產生的矛盾與隔閡煙消雲散。

後來,有一位遊歷四方的智者途經此地,聽聞這段故事後,感慨道:“這山谷的轉變,正是順應了天地至理啊!起初遵循狹隘的‘人之道’,讓矛盾叢生,待到懂得‘天之道’,相互扶持,方有如今的盛世。而這其中,老族長與牽頭的村民們,就如同聖人一般,‘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默默推動著山谷走向美好,此乃真智慧也。”從此,這個山谷的故事代代相傳,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時刻提醒著人們要遵循天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