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譯文】
治理大國,就像煎烹小魚(要小心翼翼,不能過度翻動)。用 “道” 來治理天下,鬼怪就無法顯靈作怪;不是鬼怪不能顯靈作怪,而是即便顯靈也不會傷害人;不僅鬼怪顯靈不會傷害人,聖人也不會傷害百姓。鬼怪和聖人都不傷害百姓,所以,“德” 就會在百姓身上匯聚交融。
【故事】
在古老的東方,有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安和國。新即位的國君舜華深知治國責任重大,他常常思索如何能讓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一日,他在御書房研讀古籍時,讀到“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心中豁然開朗。
舜華想起兒時曾見御廚烹製鮮魚,那廚師手法嫻熟、動作輕柔,小心翼翼地翻動魚身,生怕將魚肉弄碎,最終呈上的菜餚色香味俱佳。他意識到,治國不正應如此嗎?政令不可朝令夕改,折騰百姓,須得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於是,舜華開始推行一系列穩定且溫和的政策。在農業上,他依據各地的土壤、氣候條件,制定了適宜的農耕規劃,鼓勵農民精耕細作,並且多年維持不變,讓農民們能安心按照規劃種植莊稼,不用擔心政策突變而白費力氣。
在商業方面,他適度降低賦稅,簡化經商的審批流程,為商人營造寬鬆的營商環境。同時,嚴禁官員隨意干涉商業活動,保障市場的自由競爭。起初,一些老臣擔憂這樣會讓國庫收入減少,舜華卻笑著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急於求成,且看後續成效。”
幾年下來,安和國的農業豐收連連,商業也日益繁榮,百姓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舜華並未滿足於此,他深知,要讓國家長治久安,還需以“道”蒞天下。
當時,國內有些偏遠地區迷信之風盛行,百姓時常受鬼怪傳說的驚嚇,惶惶不可終日。舜華沒有采取強硬手段去禁止這些迷信行為,而是派遣有學識、品德高尚的官員前往各地講學,傳播科學知識與道理,引導百姓認識自然規律。
隨著知識的普及,百姓漸漸明白,所謂鬼怪作祟,多是因自然現象未得到科學解釋而產生的恐懼。從此,鬼怪之說不再能蠱惑人心,即便偶爾還有人提及,大家也只是一笑置之,因為他們知道,這世間有其執行的正道,鬼怪“不神”,無法傷人。
在朝堂之上,舜華以身作則,倡導廉潔奉公、關愛百姓。他嚴懲貪汙腐敗的官員,對兢兢業業為民服務的臣子予以重獎。官員們受此激勵,紛紛效仿國君,用心治理地方,不做欺壓百姓之事,真正做到了“聖人亦不傷人”。
一次,南方邊境遭遇洪災,舜華立刻調集全國的人力、物力支援災區。他親臨災區指揮救災,與百姓同吃同住,安撫受災群眾。在他的帶領下,全國上下齊心協力,迅速戰勝了災害,百姓們對國君感恩戴德。
多年之後,安和國在舜華的治理下,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景象。百姓們不僅豐衣足食,更重要的是,他們內心充滿安全感,因為他們知道,無論是外在的未知力量,還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都不會傷害他們,“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安和國的繁榮昌盛,成為周邊國家學習和效仿的典範,而舜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智慧,也被後世代代傳頌。
【解析】
辯證法角度
矛盾的對立統一:“治大國,若烹小鮮” 體現了治理國家這一複雜行為與烹飪小魚這一簡單行為之間的矛盾統一。大國治理涉及諸多複雜問題,如政治、經濟、文化等,而烹小鮮只需把握好火候、動作輕柔等簡單要點,二者看似差異巨大,但在遵循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