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的人可謂智慧,能瞭解、認識自已的人才算聰明。

能戰勝別人表明有力量,能戰勝自已的人才是真正強大。

知道滿足的人就會富有。堅持力行、勤勉努力的人有志向。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身死而精神、思想等不被遺忘的人,才算真正長壽。

【故事】

在繁華的長安城,有兩位才華出眾的年輕人,一位叫蘇御,一位叫沈逸。

蘇御自幼聰慧,能言善辯,無論何種學問,他一學就通,且過目不忘。憑藉著這過人的天賦,他在長安城的文人雅士圈中聲名鵲起,與人論辯從未有過敗績,眾人皆贊他有智謀,蘇御也因此頗為自得,自覺已站在了智慧的巔峰,時常輕視他人,認為無人能及得上他的見識。

沈逸則不同,他雖同樣才學不凡,但為人謙遜低調。他深知自已的長處與短處,從不因一時的成績而驕傲自滿。他每日都會自省,回顧自已這一日的言行舉止,思考何處做得得當,何處還有改進的空間。

有一年,長安城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文會,邀請了各方才子佳人前來切磋才學,蘇御與沈逸都在受邀之列。文會之上,蘇御憑藉著犀利的言辭、淵博的知識,一路過關斬將,擊敗了眾多對手,贏得陣陣喝彩,他越發覺得自已力壓群雄,不可一世。

然而,當輪到沈逸上場時,他不慌不忙,娓娓道來。他所闡述的觀點並非一味求新求奇,而是紮根於生活,結合眾人平日裡容易忽視的細節,深入淺出地講述道理。在場之人皆被他的沉穩與睿智所打動,掌聲雷動。

蘇御見狀,心中不服,當場向沈逸發起挑戰,要與他就一個複雜的論題展開辯論。沈逸並未推脫,坦然應戰。在辯論過程中,蘇御依舊試圖憑藉自已的口才和知識快速壓倒對方,可沈逸卻不緊不慢,先認真傾聽蘇御的觀點,再從中找出破綻,以溫和卻有力的言辭進行反駁。

幾輪下來,蘇御漸漸亂了陣腳,他發現自已一直以來太過自負,只想著如何戰勝別人,卻從未真正審視過自已的不足,如今在沈逸面前,竟有些詞窮。而沈逸,因著平日裡對自已的清晰認知,知道自已的知識邊界,能夠沉穩應對,還能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以自勝之力應對挑戰。

這場辯論讓蘇御深受打擊,他回到家中,閉門思過數日。他回想起過往種種,自已總是急於在他人面前展示才華,追求勝過別人的虛榮,卻忽略了自身修養的提升,不懂得知足常樂,常常為了追求更高的聲名而身心疲憊。

而沈逸在文會之後,依舊每日勤勉讀書,堅持修身養性,他知道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強行奮進,才能讓自已的志向得以實現,同時,他也時刻銘記不迷失本心,無論外界如何誇讚,都堅守自已的立身之所。

多年以後,蘇御改掉了往日的輕狂,學會了自知自省,雖然偶爾還會有爭勝之心,但他懂得了剋制,慢慢變得成熟穩重。沈逸則憑藉著多年的積累,成為了長安城備受敬重的大儒,他的思想與學識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即便沈逸百年之後,人們依然傳頌著他的故事,他的精神與智慧從未消亡,真正做到了 “死而不亡者壽”。而蘇御也常常感慨,若不是當年那場文會,自已恐怕永遠也領悟不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的真諦。

【解析】

認識論角度

“知人” 與 “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體現了對認識物件的不同層次。“知人” 是對外部他人的認識,展示了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