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時間複利,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第1/3頁)
學會複利思維,下一個有錢人就是 回望餘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股神巴菲特大家都知道,他有個“滾雪球”的理論,大概意思是: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要找到足夠溼的雪,和足夠長的坡。溼雪,可以理解為好的商業模式,長坡,可以理解為時間複利。
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巴菲特對此深信不疑。他認為,複利有點像從山上往山下滾雪球。最開始時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滾的時間足夠長(時間複利),雪球就會越滾越大,越滾越快,最後產生巨大的雪崩效應。
在《窮查理寶典》中,芒格提到過一個概念叫“每天進步一點點”,其實和複利效應也是類似的,意思是,如果你每天都能讓自已進步一點點,哪怕只有1%,在足夠長的時間複利下,你的進步將是巨大的。
在時間複利下,那些每天努力一點點的人,最終將不可估量。
而時間複利的秘密,就藏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對裡。
一、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效率最高的方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是管理學家克勞士比“零缺陷”理論的精髓之一,意思是在要求的時間內,第一次就把事情按照要求做正確。
克勞士比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工程師,從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到當上副總裁,他一共花了20年時間,但是後來,他離開公司,用了不到5年時間,就將自已的諮詢公司做到了全美第七大管理諮詢公司。
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跨越,就是因為他發現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對”的秘密。
他曾在書中分享過一個自已的親身經歷:
某次他去買衣服,在挑選的過程中,他拿不準自已該穿多大尺碼的衣服,就問了店員一句:“這件衣服有L號嗎?”
店員拿不準,就去倉庫問管理員,管理員也拿不準,又去問部門經理,部門經理還是拿不準,最後經理把裁縫叫來,量了克勞士比的尺寸,發現他的尺碼就是L號。
克勞士比很鬱悶,他質問店員:“你們為什麼不直接拿L號給我試呢?”
店員說:“我們以前沒這樣做過。”
這件事情給克勞士比帶來了很大的觸動,他發現,在日常工作中,人們常常不自覺地在犯類似的錯誤: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卻總想著在錯誤的基礎上進行各種補救。
克勞士比認為,這是一種代價很高的工作方式,因為,錯誤本身已經產生了成本,而後面為了彌補錯誤所付出的代價,更是會成倍增加。
比如,做一道菜,如果第一次就沒做熟,後面再回鍋,味道肯定不如第一次就做熟的美味;寫一篇文章,如果第一次就沒寫好,後面再修改,也很難達到一氣呵成的效果。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才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二、第一次把事情做對,是成本最低的選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不僅意味著效率最高,也意味著成本最低。
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有個著名的“毛巾幹了還要擰”的理論,意思是在生產過程中,要杜絕一切浪費,比如,原材料不能多領,機器不能空轉,工人不能閒置,連擰乾的毛巾上,也不能有多餘的水。
正是憑藉這種杜絕浪費的精益生產模式,豐田汽車才能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時,逆勢崛起,最終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豐田生產方式的核心,就是追求生產的合理性、高效性,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從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豐田生產方式的創始人大野耐一,曾在書中分享過一個案例:
某次,生產線的機器突然停了,大野耐一馬上趕到現場,發現是一名工人正在崗位上打瞌睡,他叫醒工人,質問他為什麼睡覺。
工人說:“因為我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