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人開著一輛汽車,到酒吧去喝酒,他把車停在門外,然後進了酒吧。等他出來的時候,車子被偷走了。那麼,在車子被偷走之前,這輛車的鑰匙在哪裡?

你可能會說:“這還用問,當然是插在車子上嘍。”因為只有這樣,小偷才可以把車開走。但問題又來了,既然鑰匙插在車子上,車主人為什麼不把鑰匙拔下來隨身帶著,而讓小偷有機會把車開走呢?事實上,這就是思維定式在作怪。在大多數人的思維中,既然汽車是被開走的,那麼車鑰匙肯定在車子上。而正是這種思維定式,使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細節:車主可能是個喝醉酒的人,他根本就已經忘記自已把鑰匙插在車上了。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常常被思維定式所困擾。比如,我們常常認為,用鐵錘可以很好地拔出釘子,但面對一個釘在木板上的膨脹塞,很多人還是隻會想到拿鐵錘去拔,結果當然是徒勞無功。其實,只要我們把這種思維定式稍稍扭轉一下,就會發現,其實一個拔釘器就能輕鬆解決問題。

別讓思維定式捆綁了你

思維定式又稱“習慣性思維”,是指人們按習慣的、比較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表現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準備。它可以使我們解決一些不用思考就能解決的問題,但是也會使我們在解決問題時墨守成規,缺乏創新。

在工作中,思維定式是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通常情況下,它會讓我們沿用大家公認的方式去思考問題,並按照大多數人的方式去行事,從而使我們的思維陷入一種僵化狀態,阻礙我們尋找新的可能答案。

一家效益相當好的大公司,決定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高薪招聘營銷主管。廣告一打出來,報名者雲集。

面對眾多應聘者,招聘工作的負責人說:“相馬不如賽馬。為了能選拔出高素質的營銷人員,我們出一道實踐性的試題:就是想辦法把木梳儘量多地賣給和尚。”

絕大多數應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憤怒:出家人剃髮為僧,要木梳有何用?豈不是神經錯亂,拿人開涮?不一會兒,應聘者接連拂袖而去,幾乎散盡。最後只剩下三個應聘者:甲、乙和丙。

負責人對剩下的三個應聘者交代:“以10日為限,屆時請各位將銷售成果向我彙報。”

10日期到。

負責人問甲:“賣出多少把?”答:“一把。”“怎麼賣的?”甲講述了歷盡的辛苦,遊說和尚應當買把梳子,無甚效果,還慘遭和尚的責罵,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太陽,一邊使勁撓著頭皮。甲靈機一動,遞上木梳,小和尚用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下一把。

負責人問乙:“賣出多少把?”答:“10把。”“怎麼賣的?”乙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髮都被吹亂了。乙找到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面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髮。”住持採納了乙的建議。那山有十座廟,於是買下了10把木梳。

負責人問丙:“賣出多少把?”答:“1000把。”負責人驚問:“怎麼賣的?”丙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剎,朝聖者如雲,施主絡繹不絕。丙對住持說:“凡來進香朝拜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剎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便可做贈品。”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木梳,並請丙小住幾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贈送“積善梳”的儀式。得到“積善梳”的施主與香客,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更旺。

這還不算完,好戲還在後頭。住持希望丙能留下來,繼續幫他策劃贈梳事宜。丙說:“這裡市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