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其實是一場心理戰。不懂心理學的人,就算偶然賺錢了,也會憑實力虧光。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賺錢和心理學之間的關係。

01 賺錢需要克服動物精神

人類,由動物進化而來,身上難免有動物的痕跡。所以,經濟學家會用“動物精神”來描述經濟主體的情感與自發性決策,比如,恐懼、衝動、樂觀、不確定性等等。

然而,這些動物精神,卻恰恰是投資的大敵。在《投資中最簡單的事》一書中,邱國鷺說:“人一旦賺錢了,往往會歸因於自已聰明、英明,賺錢了自信心膨脹,對市場不再敬畏,接下來往往做出錯誤的決策。”

“投資者虧錢的時候往往有挫敗感,甚至遷怒於別人,更糟糕的是喪失了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投資者要克服動物精神,才能做出好的投資決策。”

其實,不只是投資,做任何事想要賺錢,都需要克服動物精神,學會理性思考。比如,在股市中,恐懼和貪婪是兩種最常見的動物精神。

2007年,股市站上6000點,人人都在談論股票,人們相信股市會漲到8000點、10000點,這就是貪婪。於是,他們不斷追加投入,甚至賣房炒股,最後的結果卻是血本無歸。

2018年,股市一路下跌,人人都在談論割肉、虧損,人們相信股市會跌破2000點,這就是恐懼。於是,他們紛紛割肉離場,甚至發誓永遠不碰股票,最後的結果卻是踏空行情。

其實,無論是6000點,還是2000點,都只是一種極端情緒下的表現,而情緒總會迴歸理性,股市也總會均值迴歸。

所以,懂得心理學的人,會在6000點的時候保持恐懼,在2000點的時候保持貪婪。他們知道,在股市中,最重要的不是判斷對錯,而是你判斷錯了怎麼辦。

所以,他們會給自已制定好投資紀律,比如,跌到多少就補倉,漲到多少就賣出,然後嚴格按照紀律執行,而不是被動物精神所左右。

02 賺錢需要克服從眾心理

在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著的《烏合之眾》一書中,他曾深刻地指出:“一旦人們融入群體之中,其智力水平便會急劇下降。為了能夠獲取他人的認可與接納,個體往往甘願捨棄對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甚至不惜以犧牲自身的智商作為代價,只為換取那一份令人深感安心的歸屬感。”

由此可見,盲目跟從大眾潮流,無疑是深藏於人性深處最為致命的弱點之一,同時亦是在追逐財富道路上難以逾越的巨大絆腳石。不妨以股市為例來加以闡釋,其中存在著一種被稱為“羊群效應”的現象。

每當股市呈現出上揚態勢之時,盈利的效果異常顯著,這便如同一塊散發著誘人香氣的乳酪,吸引著大批散戶如潮水般湧入市場。他們紛紛買入股票,進而推動股價節節攀升,而不斷高漲的股價又如同磁石一般,進一步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蜂擁而入,如此迴圈往復,形成一個看似美妙的正向反饋機制。

然而,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和極限,股價不可能無休止地一路飆升。當股價上升至某個特定高度之後,必然會轉頭向下,開始下跌。此時,恐慌情緒迅速蔓延開來,原本緊密跟隨的眾多散戶們瞬間陷入混亂,爭相拋售手中的股票,從而引發大規模的踩踏事件。最終,那些曾經滿懷希望、跟風入場的散戶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已的資產大幅縮水,承受鉅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