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差”這個概念,最早源於期貨交易。在期貨交易中,為了控制風險,當某一合約出現虧損,且虧損額超過保證金的一定比例時,交易所會要求交易者追加保證金,以彌補虧損,防止風險進一步擴大,這個追加的動作,就叫做“補差”。

後來,這個概念被引入到商業領域,特指企業用優質資產置換劣質資產,或以現金補足資產差額,以改善企業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的行為。

當然,我們這裡要討論的“補差”,既不是期貨交易中的保證金追加,也不是企業間的資產置換,而是個人在投資或消費過程中,透過捨棄一部分利益,來換取更大利益的行為。

為什麼要討論這個話題呢?因為在我看來,補差思維,是我們在生活中實現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那麼,補差思維,具體要如何運用呢?

一、投資中的補差思維

在投資領域,補差思維最常見的應用,就是“調倉換股”。

比如,你持有兩隻股票,一隻股票盈利了20%,另一隻股票虧損了20%,這個時候,你是應該賣掉盈利的股票,還是虧損的股票呢?

從數學的角度來看,賣掉哪一隻股票,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無論你選擇賣掉哪一隻,你的總資產都是不變的。但是,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賣掉虧損的股票,才是更優的選擇。

因為,賣掉盈利的股票,你獲得的,只是賬面上的浮盈,這些浮盈,隨時可能因為股價的下跌而消失。而賣掉虧損的股票,你不僅可以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還可以將這部分資金,投入到更有潛力的股票中去,從而獲取更大的收益。

這就是典型的補差思維。透過捨棄一部分浮盈,來換取更大的潛在收益。

當然,這裡的“調倉換股”,並不一定是指賣掉某一隻股票,買入另一隻股票。它也可以是指,在同一只股票中,透過高拋低吸,來降低持倉成本,提高盈利空間。

比如,你持有某隻股票1萬股,成本是10元\/股。現在,這隻股票的股價跌到了8元\/股,你判斷,這隻股票未來還有上漲的空間,但是,你不確定,它會在什麼時候上漲。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透過高拋低吸的方式,來降低你的持倉成本。

具體操作方法是:每當股價反彈到一定的位置(比如9元\/股),你就賣出一部分股票(比如2000股),等股價跌回到原來的位置(比如8元\/股),你再把這部分股票買回來。這樣,你的持倉成本,就會從原來的10元\/股,降低到9.6元\/股。如果,你反覆操作幾次,你的持倉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到8元以下。

這樣一來,即使未來這隻股票的股價,只能漲到原來的位置(比如10元\/股),你也可以獲得比原來更高的收益(因為持倉成本降低了)。

除了“調倉換股”之外,補差思維在基金投資中,也有廣泛的應用。比如,定投策略,就是一種典型的補差思維。

定投策略的核心,就是定期定額地買入某隻基金。由於買入的時間點不同,所以,每次買入的價格也不同。當基金的價格上漲時,我們買入的份額就會減少;當基金的價格下跌時,我們買入的份額就會增加。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用較低的平均成本,買到較多的基金份額。

當基金的價格,從低點反彈到高點時,我們就可以獲得比一次性買入更高的收益。因為,我們的持倉成本,比一次性買入的人要低。

二、消費中的補差思維

在消費領域,補差思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滿減”、“滿贈”、“積分兌換”等活動,都是商家利用補差思維,來刺激消費者消費的手段。

以“滿減”活動為例。假設,你在一家餐廳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