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已獨特的性格特點,而固執往往是其中較為突出且可能給我們帶來諸多影響的一種特質。有時候,我們會陷入特別固執的狀態,堅持已見,聽不進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哪怕明知可能有更好的選擇,也依然執著於自已既定的想法和做法。這種固執,在某些情況下或許能展現我們的堅持和決心,但更多時候,卻可能阻礙我們的成長、破壞人際關係,甚至讓我們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麼,當察覺到自已特別固執的時候,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呢?這值得我們深入地去探討和實踐。

一、認識固執的本質與表現形式形式

(一)固執的本質

固執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過度堅持自身觀點、想法或行為方式,對外部不同意見具有較強排斥性的心理狀態。它常常源於我們內心深處對自我認知的一種過度保護,害怕承認自已可能是錯的,擔心改變會帶來未知的風險,或者是出於對自身權威性、自主性的一種本能捍衛。

例如,在一個專案討論會上,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員工提出了自已構思已久的方案,儘管其他同事從不同角度指出了該方案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風險,並且提出了一些更具創新性和可行性的改進建議,但這位老員工出於對自已過往經驗的自信以及潛意識裡不想被他人質疑的心理,依然固執地認為自已的方案是完美無缺的,拒絕做出任何調整。這種對自已想法的盲目堅守,就是固執本質在具體情境中的體現。

(二)固執的常見表現形式

1. 認知固執

表現為對某些觀念、看法深信不疑,即便面對大量與之相悖的事實和證據,也不願意改變自已的認知。比如,有些人堅信傳統的養生方法,認為吃某種食物就一定能預防所有疾病,哪怕現代醫學已經透過科學研究和大量臨床案例證明這種觀點缺乏科學依據,他們依然固執已見,不願接受新的、科學的養生理念。

2. 行為固執

體現在做事的方式方法上,總是按照自已習慣的套路去行動,不願意嘗試新的方式。例如,一位手工匠人習慣了用傳統的手工技藝製作工藝品,當有人向他推薦一些新的工具或者更高效的製作流程時,他覺得那些都是違背傳統、不靠譜的,堅持用老方法,哪怕效率低下、收益不高也不肯做出改變。

3. 情緒固執

當別人對自已的觀點或行為提出質疑時,會立刻產生強烈的牴觸情緒,如憤怒、煩躁、不屑等,而不是理性地去思考對方的意見是否合理。就像在家庭中,父母給孩子提出一些關於學習或生活習慣的建議,孩子可能因為覺得自已已經長大、有主見了,馬上就情緒激動地反駁,根本不冷靜分析父母說的有沒有道理,只是一味地抗拒改變,這就是情緒固執的一種表現。

二、剖析固執產生的原因

(一)過往經驗的影響

過往的成功經驗往往是導致我們固執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我們曾經憑藉某種想法或做法取得過良好的效果後,就容易對其產生過度的依賴,認為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適用的,從而不假思索地在後續遇到類似問題時依然沿用。

比如,一位銷售人員曾經透過上門推銷的方式成功地拿下了很多訂單,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那段經歷讓他收穫了豐厚的業績和成就感。之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網路營銷逐漸成為主流銷售渠道,公司建議大家學習並採用線上銷售的方式,但他卻固執地認為上門推銷才是最可靠的,不願意去嘗試新的營銷手段,因為在他的認知裡,過去的成功已經證明了自已方法的正確性,很難接受其他方式可能帶來的改變。

(二)性格因素的作用

性格中的某些特質也容易滋生固執。比如,性格強勢的人通常希望在各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