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相向,原本可以平和解決的事情就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爭吵,不僅耽誤了彼此的時間,還可能使矛盾進一步惡化,給雙方都帶來更大的不愉快。

在家庭中,親人之間如果一方正處於工作壓力大、心情煩躁的狀態,對於另一方的一些小舉動可能就會反應過激,引發不必要的糾紛,而這種情緒引發的糾紛又會進一步影響彼此的感情。

二、面對糾紛時應的心態

(一)保持冷靜

冷靜是處理糾紛的首要心態。當糾紛發生時,我們的情緒很容易被點燃,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剋制自已,避免衝動行事。衝動只會讓我們失去理智,說出或做出一些讓自已後悔的話和事,從而加劇矛盾的複雜性和嚴重性。

比如,在遭遇消費糾紛時,商家的不合理態度可能會讓我們十分生氣,但如果我們當場就大發脾氣,與商家大鬧一場,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違反一些公共場所的秩序規定,給自已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相反,保持冷靜能讓我們頭腦清醒,更好地分析糾紛的來龍去脈,思考應對的策略。

我們可以透過深呼吸、在心裡默數數字等方式方式來平復自已的情緒,讓自已儘快從激動的狀態中脫離出來,進入理性思考的模式。告訴自已“衝動是魔鬼”,只有冷靜下來,才能更好地維護自已的權益,化解眼前的糾紛。

(二)秉持客觀公正

在糾紛中,人們往往容易站在自已的立場上,片面地看待問題,覺得自已全是對的,對方全是錯的。然而,要想妥善解決糾紛,就需要我們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嘗試從雙方的角度去審視整個事情。

例如,在同事之間因為工作成果歸屬問題產生糾紛時,不能僅僅強調自已在專案中的付出,而忽視了對方的貢獻。要客觀地回顧整個工作過程,分析雙方各自承擔的任務、付出的努力以及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公平地去判斷成果應該如何歸屬,也更容易讓對方接受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

即使我們認為自已在糾紛中佔理較多,也不能完全否定對方的立場和訴求,要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已的想法和難處,只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才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推動糾紛的解決。

(三)積極面對,不逃避

有些人為了避免衝突,或者覺得糾紛麻煩,往往會選擇逃避,希望事情能夠自行平息。然而,逃避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讓糾紛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大,後續解決起來更加困難。

比如,在房屋租賃合同出現糾紛時,如果租客發現一些房屋設施損壞的責任界定不清,卻選擇不與房東溝通,直接搬走,那麼房東可能會因為找不到租客而認為是租客故意損壞設施後逃避責任,進而採取一些追討賠償等強硬措施,原本可能只是小的分歧就會演變成嚴重的糾紛,甚至可能涉及法律訴訟。

所以,當面對糾紛時,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去應對,正視問題的存在,相信透過合理的途徑和方法是可以解決糾紛的,以積極的心態去尋找解決之道,而不是消極逃避。

三、糾紛發生初期的應對策略

(一)及時溝通,表達訴求

溝通是解決糾紛的重要手段,在糾紛發生的初期,及時與對方進行有效的溝通至關重要。主動找對方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談一談,清晰、誠懇地表達自已的訴求和想法,同時也要認真傾聽對方的意見。

例如,在朋友之間因為借錢還錢的時間問題產生糾紛時,出借方可以主動聯絡借款方,說:“咱們之前說好的還錢時間已經過了,我最近確實也有一些資金上的需求,希望你能儘快把錢還我,你那邊是不是有什麼困難呀?”這樣既表明了自已的訴求,又給了對方解釋的機會,讓對方感受到我們是在理性地溝通,而不是一味地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