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過程中,員工們需要克服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問題,透過相互學習、相互理解與密切協作,實現專案目標。例如,在開發一款面向全球市場的新型食品飲料產品時,專案團隊成員可能來自歐洲、亞洲、美洲等多個地區,他們會將各自地區的飲食文化、口味偏好、消費趨勢等資訊帶到專案中,共同探討產品的定位、配方設計、包裝營銷等方面的問題,確保產品能夠在全球不同市場都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聯合利華透過包容多元的企業管理模式,實現了全球資源的有效整合與最佳化配置,提升了企業的市場適應能力與創新能力,在全球消費品市場中佔據了重要地位,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多樣、滿足不同需求的產品與服務,也為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兼收幷蓄,博採眾長

(一)個人學習與成長中的借鑑吸收

在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曆程中,兼收幷蓄、博採眾長是拓寬知識視野、提升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不會侷限於單一的知識來源或學習方法,而是能夠以開放的心態主動去接觸、學習和吸收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人群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將其融會貫通,內化為自已的能力與素養,從而在個人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與突破。

以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為例。季羨林先生是一位學貫中西、通古博今的國學大師,他在梵學、佛學、吐火羅語研究、中國古代史、東方文化研究等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季羨林先生的學術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兼收幷蓄、博採眾長的學習方法與治學態度。在他的求學經歷中,他先後在國內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之後,他赴德國留學,深入學習和研究印度學、梵語、巴利語等西方東方學領域的知識與研究方法。在德國期間,他不僅鑽研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語言等經典著作,還積極與西方學者交流探討,瞭解西方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與研究正規化。他將西方嚴謹的學術研究方法,如文獻考證、語言分析、邏輯推理等,引入到對東方文化的研究中,同時又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考據學、義理學等方法與之相結合,形成了自已獨特的學術研究風格。例如,在對吐火羅語的研究中,他運用多種語言比較分析的方法,參考梵語、巴利語、漢語等相關語言資料,對吐火羅語的語法結構、詞彙構成、語義演變等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填補了國際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

季羨林先生在學術研究過程中,還廣泛涉獵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他對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學科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他認為不同學科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滲透的,只有打破學科界限,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研究複雜的文化現象與學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