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敢於假設,消除情緒模糊 (第1/3頁)
女人認知覺醒,才有可能變得強大 回望餘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為什麼道理都懂,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懂道理”和“過好一生”之間,隔著“情緒”這道鴻溝。
情緒,是一個人對人、對已、對事的態度的內心體驗,它通常伴隨著一系列生理變化,以及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我們常說“察言觀色”,就是透過觀察情緒的外在表現,推測對方內心活動。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之分,但情緒的處理方式卻有好壞之別。
一、認識情緒
情緒可分為兩大類:基本情緒和複合情緒。基本情緒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不學而會的,又叫原始情緒,包括快樂、悲哀、憤怒和恐懼四種。複合情緒則是由基本情緒的不同組合派生出來的,如由憤怒、厭惡和輕蔑組合起來的複合情緒叫敵意;由恐懼、內疚、痛苦和憤怒組合起來的情緒叫焦慮等等。
1. 快樂
快樂是指一個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達到後產生的情緒體驗。由於需要得到滿足,願望得以實現,心理的急迫感和緊張感解除,快樂隨之而生。
快樂的程度取決於願望滿足的意外程度。一個渴得要命的人,在沙漠裡發現半瓶水,會比一個並不渴的人發現一瓶水,更快樂。
案例:張先生和太太結婚10年,白手起家,現在事業有成,孩子乖巧懂事,家庭和睦,他感到非常滿意。
分析:張先生的快樂源於他的期望得到了滿足,包括財富、家庭和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快樂是一種長期目標實現後的平靜,而不是短期刺激帶來的興奮。
2. 悲哀
悲哀是指心愛的事物失去時,或理想和願望破滅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悲哀的強度取決於失去的事物對自已的重要程度和價值大小。
案例:王女士的爺爺去世了,她非常傷心,因為爺爺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給了她很多關愛和支援。
分析:王女士的悲哀源於她失去了一個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爺爺對她的關愛和支援,讓她產生了深深的依賴和眷戀,爺爺的去世讓她感到無助和失落。
3. 憤怒
憤怒是指願望得不到滿足,實現願望的行為一再受到阻撓引起的緊張積累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憤怒時緊張感增加,有時不能自我控制,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案例:李先生在公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感到非常憤怒,覺得自已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
分析:李先生的憤怒源於他覺得自已的權益受到了侵犯,他的努力和付出沒有得到公正的回報。這種憤怒可能會引發他的攻擊行為,比如向上級反映或者離職。
4. 恐懼
恐懼是企圖擺脫、逃避某種危險情境時產生的情緒體驗。恐懼的產生不僅僅來源於現實的威脅,還來源於個人認知的偏差。
案例:趙小姐非常害怕蜘蛛,哪怕看到一張蜘蛛的圖片,都會嚇得尖叫。
分析:趙小姐對蜘蛛的恐懼源於她對蜘蛛的認知偏差,她認為蜘蛛是危險的、可怕的,這種認知導致她一看到蜘蛛就會產生恐懼的情緒。
二、情緒模糊
情緒模糊是指一個人無法準確識別、描述和表達自已的情緒。情緒模糊的人,通常會用一些籠統、抽象的詞彙來描述自已的情緒,比如“不開心”“不舒服”“有點煩”等。
情緒模糊會導致以下後果:
• 無法有效溝通:情緒模糊的人很難把自已的感受準確地傳達給別人,導致溝通障礙。
• 無法解決問題:情緒模糊的人往往無法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無法採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 影響身心健康:長期情緒模糊會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甚至引發身體疾病。
案例:劉女士最近總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