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t車隊維修站,已經完成全部測試任務的特魯利,站在監控螢幕前看著陳向北的賽車資料,以及車載鏡頭的第一視角畫面。

這個時代f1練習賽受限於網路頻寬,以及賽道運營成本的緣故,很多第三方視角鏡頭不會完全開啟。

比如說空中直升機鏡頭,以及賽道上方高速攝像機。

不過對於頂級f1車手而言,第一視角鏡頭足以判斷操控跟走線精準度。

單單陳向北過t1彎,特意走大彎擴充套件切彎路線寬度,特魯利就知道這名中國小子,短短時間內已經學到了自己比賽影片的精髓。

因為正常情況下,沒有跑過巴林薩基爾賽道的新秀,只會走教科書式的常規切彎路線,這樣是最穩妥跟“正確”的方式。

相反去走大彎,有著輪胎壓到路肩沙土打滑的風險。

可是在t1彎道走大彎路線,出彎速度要比常規路線快,從而在直道最終尾速能高出3到5km/h。

越是賽車的最高殿堂,車手們的車技就越在伯仲之間。

想要脫穎而出成為速度最快的那個,就得膽大心細把控住任何一絲絲的細節。

毫無疑問,陳向北這一圈具有實驗性質,他在探索模擬器跟真實之間的界限!

緊隨而來的長直道,陳向北釋放了飛輪的動力儲存,使得tf110的極限車速超過了300km/h。

這套就是後世混動系統跟動力回收的前身,同樣依靠剎車系統進行儲能,只不過一個是用電池化學儲能,一個是用飛輪機械儲能。

並且這一套系統也曾下放給民用車使用過,比如說保時捷911gt3,邁凱輪p1,法拉利的某些車型。

只是受限於成本的因素,除開超跑外的中低端民用車用不起,註定沒有辦法大規模推展開來,最終被後世電池混動系統給取代。

帶著超高尾速陳向北衝入了t2彎,直至延遲到入彎80米處才踩下剎車踏板。

他之所以敢這麼極限不怕衝出賽道,就在於巴林賽道t2彎道的出彎處非常寬敞,賽車擁有充足的走線緩衝空間,只需要注意四輪別出賽道限制區白線即可。

相比較歐洲動不動就擁有數十年曆史的老賽道,諸如巴林薩基爾這樣的新賽道特點就在於賽道寬度,充足的緩衝空間,以及良好的瀝青路面環境。

如果薩基爾賽道不是建立在沙漠中,那麼安全性還能再上升不止一個臺階。

出彎後短直道提速過去,t3彎道需要儘量靠左吃路肩過彎,陳向北剛開上去就感覺賽車跳動了起來,類似於日常開車壓到了井蓋坑裡面。

瞬間陳向北賽車後部爆出絢麗的火星,能確定底盤那塊特殊材質的“木頭”狠狠磕到了路肩。

至於底盤是否受到損傷,只有進站檢修之後才知道。

巴林賽道的t4跟t5是個鈍角組合彎,這裡的側傾力非常之大,有著“頸椎粉碎機”的稱號。

每年f1新秀車手開這段組合彎速度都偏慢,他們的脖子跟身體狀態很難抵禦高達幾個g的側向g力,為了避免方向盤出現輕微擺動失控,唯一選擇就是降低速度。

前面測試賽車的時候,陳向北低速透過就已經感受到了壓力,這次他速度提升了很多,卻並沒有盲目的去挑戰彎道極限。

哪怕如此,他依舊感到腦袋彷彿被人給用力掰到一邊,脖子肌肉全部繃緊,上面的血管青筋根根暴起!相比較車技的“一朝悟道”,體能就算高強度練了一年多,提升速度依然很難追上職業賽事的升級速度,大獎賽連續數個小時的高溫測試,確實對陳向北的身體挑戰很大!抗住g值帶來的壓力,陳向北精準透過彎道走線,出彎之後又是一腳地板油加速,然後方向盤上面的撥片瘋狂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