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從就事論事到見事見人 (第1/2頁)
職場神書,單位領導都怕你 回望餘生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麥肯錫的資深合夥人梅麗莎·貝爾在《本質》一書中提到,如果一個人只能具備一種能力,那就應該是“與人連線”的能力。
在職場中,這種與人連線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每天需要跟同事、上下級、客戶溝通協作,完成各種任務和目標。在這些過程中,如果只是單純地就事論事,很容易陷入到問題的表面,無法看到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而如果能夠做到見事見人,從事情中看到人的因素,從人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往往能夠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也能夠更好地與人建立連線和信任。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從就事論事到見事見人:
1. 從關注問題本身到關注人本身
2. 從指責抱怨到理解共情
3. 從單向溝通到雙向溝通
4. 從解決當下問題到構建長期關係
一、從關注問題本身到關注人本身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比如專案進度滯後、客戶反饋不滿意、同事之間產生矛盾等等。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很容易陷入到問題本身中去,試圖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案。然而,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人本身。
比如,一個專案進度滯後,可能是因為某個團隊成員遇到了困難或者壓力太大,無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務;一個客戶反饋不滿意,可能是因為客戶對我們的服務或者產品有不合理的期望或者誤解;一個同事之間產生矛盾,可能是因為雙方的性格或者價值觀不同,導致在合作中產生了摩擦。
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關注問題本身,試圖透過改變流程、制度或者規則來解決問題,很可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更多的矛盾和不滿。而如果我們能夠關注到問題背後的人的因素,理解他們的需求、感受、困難和期望,就能夠更好地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案。
案例分析: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專案團隊,專案進度一直滯後,團隊成員之間也產生了不少矛盾。在跟團隊成員溝通後,我發現問題的根源在於團隊中的一個核心成員小李。小李因為最近家裡出了些事情,心情一直不好,導致在工作中無法集中精力。同時,小李的性格也比較內向,不願意主動跟其他人溝通自已的困難和需求。而其他團隊成員則因為不瞭解小李的情況,對他產生了誤解和不滿。
在瞭解到這個情況後,我跟團隊成員一起制定了一個解決方案:一方面,我們給小李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處理家裡的事情,同時也安排其他團隊成員協助他完成部分工作;另一方面,我們組織了一次團隊活動,讓大家有機會深入瞭解彼此的情況和需求,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和理解。透過這個方案,專案進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團隊成員之間的矛盾也得到了緩解。
二、從指責抱怨到理解共情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比如同事的失誤、客戶的投訴、領導的批評等等。面對這些情況,我們很容易產生指責和抱怨的情緒,試圖透過指責和抱怨來推卸責任或者緩解自已的不滿。然而,指責和抱怨往往只會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和棘手,也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係。
而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理解共情,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就能夠更好地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案,也能夠更好地維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係。理解共情需要我們具備同理心和傾聽能力,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同時也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心,能夠接納對方的不足和錯誤。
案例分析: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客戶投訴的情況,客戶對我們的服務非常不滿意,要求我們賠償損失。在跟客戶溝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