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蠟法,在華夏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被熟練的掌握並且使用了。比如華夏鄂省博物館的曾侯乙尊盤,就是使用失蠟法鑄造的。
曾侯乙尊盤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是春秋戰國時期最複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之一。尊盤的口沿、頸部、腹部、足部等部位都裝飾有複雜的鏤空花紋,這些花紋相互纏繞、交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其製作工藝採用了失蠟法,製作難度極高,即使在藍星現代技術條件下,複製也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還有1965年出土於新絳縣柳泉村墓地,現藏晉省博物院的蟠蛇紋鏤空鼎。通高24厘米,口徑26.2厘米。該鼎的鼎壁上有無數的鏤空蟠蛇紋圖案,鼎腹分為內外兩層,裡面和普通的鼎一樣,外面是鏤空的群蛇圖案。其獨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鏤空紋飾,是春秋時期晉國工匠掌握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有力證明,被學界認定為華夏失蠟法鑄造的最早物證。
出土於豫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雲紋銅禁,是春秋晚期的青銅器。通高28.8厘米,器身長103厘米,寬46厘米,重量95.5千克。現藏於豫省博物院,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其紋飾繁縟,工藝複雜,由禁體、12條龍形附獸、12條龍形座獸三部分組成。禁體四周攀附著12條龍形怪獸,禁底有12個龍形獸支撐著禁身。
在華夏,失蠟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遺忘了。直到近代,華夏的專家學者們才開始重新研究起失蠟法來,並將其發揚光大。
如今,失蠟法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重要的鑄造工藝,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製造、醫療器械等眾多領域。特別是在鑄造一些複雜形狀、鏤空結構以及內部帶有精細花紋的金屬器件時,失蠟法更是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
因為它可以精確地複製模具中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多麼複雜的圖案或紋理都能完美呈現。這樣一來,不僅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美觀度,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生產週期。
想到這裡,蘇戰心中一亮,彷彿看到了一道曙光。他可以嘗試使用失蠟法制造精密的金屬構件——消音器!這個想法讓他興奮不已,因為失蠟法能夠製作出複雜且精確的形狀,非常適合用於製造這種需要高度精細的零部件。
木六郎聽到蘇戰的提議後,也表示贊同,並點了點頭,表示願意協助完成這個任務。於是,蘇戰決定將這件事交給木六郎去負責,相信以他的能力一定能順利完成。
就在蘇戰正準備與木六郎深入探討槍械是否能用失蠟法鑄造時,突然有人來找他。原來,這是周承派來的人,他們要將蘇戰接到另一個地方。
蘇戰跟隨這些人來到了南都的郊外,這裡已不再屬於南都,而是江州武安郡下轄的一個小村莊,名為趙莊。儘管它離南都很近,但實際上卻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村落。
趙莊規模不大,只有十幾戶人家,而且村民們大多都是樸實的農民。這個村莊曾經人口眾多,但隨著南都工商業的繁榮發展,吸引了周邊大量人口前來定居。因此,許多人紛紛搬到南都生活,導致趙莊的人口逐漸減少,變得人煙稀少起來,只有一些懷舊的人,還一直留守在這裡。
蘇戰和他的手下跟著周承的手下走進村子深處的一個院子裡,發現周承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周承的身後還站著一位年輕人,面無表情地站在那裡,但是身上的殺氣卻讓人不寒而慄。他就像一把鋒利無比的刀一樣,直直地插在周承的身後,讓蘇戰在這個六月的大熱天裡感受到了一絲涼意。
這處院子,是周承特地尋找的。趙莊距離南都只有一個時辰的路程,周圍環境幽靜,人跡罕至。周承早已和村長打過招呼,要求他們不要干涉軍隊的行動,即使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