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
隨著說書老兒一拍案板上的摺扇,金宋大戰中那位辛姓少年的故事也就到此結束。雖然金戈鐵馬的故事已經結束,然眾聽客的目光仍舊沒捨得從說書老兒身上移開。
說書老兒摸摸索索的從懷中掏出了一疊紙張。紙張邊角略微有點泛黃,看來是一件和他一樣老的老物件了。不。可能這紙張比說書老兒還要老。
說書老兒目光舒緩,動作輕柔的摩挲了摩挲紙張表面。隨後鄭重其事而又小心翼翼的開啟了那疊紙。
“大家請看,這便是那位辛姓少年寫的那首詞了。”說書人雙手託舉起了紙張,緩慢的轉了一圈,意圖讓所有人都能看看他手上的物件寫了些什麼東西。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說書老兒嗓音本來平平無奇並無太大特點。除了偶有的慷慨激昂就算是最大的變數了。
但是隨著古詞流淌出口的開始,那嗓音頓時變得不一樣了起來,似乎帶著一股特殊的魔力。
聽著如細細潺流的古詞娓娓道來,聽眾們不由自主的閉上眼,腦海中自動腦補出那一道帳內搖曳的燈火和那一抹無數次拿起又放下寶劍的身影的畫面。
鋥!
腦海裡的身影拔出了寶劍。他右手一抖挽了一個劍花,寶劍發出了清亮的龍吟,似不屈於浮泥的拘謹,又似引身高昂的吶喊。
他開始了舞劍。
於是,帳篷內昏黃的燭光開始越發暗淡,取而代之的是那竟比天上的明月還要明亮幾分的劍光。
詩詞的魅力不在於它有幾多修飾和繁華。而是它能用最簡單明瞭的詞句,引人最深的遐想和共鳴。
頌詞末。說書老兒看著眼前如痴如醉的聽客們都忘記了吃茶,只是由自的閉著眼感受曾經古人的心脈跳動時,嘴角不由露出一抹欣然。
“熱包子咯!好吃新鮮的熱包子喲!瞧一瞧,看一看叻!”或許過了一個世紀,或許僅僅只過了一秒。眾聽客們耳中劍鳴聲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熟悉的買賣叫喊的聲音。
聽客們猛然驚醒睜眼。哪有什麼帳篷,劍影,燭火和渴望殺敵的人兒啊。不過還是在那如日中天,熱鬧鼎沸的街市罷了。
眾人喧譁,嘈雜聲頓起一片。鼓掌聲,叫好聲,生生不止。
“好。說得好!這故事果真妙也。尤其是這最後的詞,就像我等目不識丁者也能深知其中奧妙,真是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啊。”有一聽客和自己朋友說道。
“這詞自然是甚好。不過比唐之李白還是相差甚遠。我還是更喜歡這辛姓少年衝冠一怒,生擒叛徒之戲碼。這可真是一猛人啊!不過,猛歸猛,五十人對戰五萬人,這著實太過於牽強,大概也是杜撰的吧。”這聽客的朋友大概是有些不相信的,他認為,故事中辛姓少年的事蹟已非人力可達也,比神話故事還要神話了。
“誒,這位兄臺此言差矣。我老家就是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也。百年前,祖上可曾經追隨過這辛姓少年!據我家族譜介紹,還當真聽過這麼一號人物呢!”聽著身旁的人討論,另一桌的聽客不由自主插了一嘴。
“哦?此話當真?!那兄臺可有聽過這辛姓少年到底是何名字?”聽客心下好奇,趕忙問道另一桌的客人。
“辛棄疾。”
“想不到如此懦弱的宋朝竟能生出如此人才。當真是可惜了。若是在我朝,想來定不會弱了徐達徐將軍、常遇春常將軍等,至少也是將軍之才。”聽客聽聞,心中有感而發。他押了一口茶,重重的嘆了一息。
“噓。你不要命啦!天子腳下,這種話你也敢說?”聽客的朋友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