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偏執不僅表現在科學上,也表現在對鍊金術和宗教的狂熱上。

他對這些事物的關注,遠遠勝過他對情感的關注。他終生未婚。

作曲家貝多芬也同樣患有躁鬱症,父親虐待、母親早逝、青年失聰都加劇了病症,他為人脾氣暴躁、不修邊幅,工作時精力異常充沛,其靈感往往伴隨著“狂躁”出現。

一旦創作欲被激起,貝多芬會不顧睡眠和進食地投入到工作中,這便是他認為的“純粹的快樂”。

不過按照姜大夫的查證,我們中國的中醫治療孤獨症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獻中有不少關於兒童孤獨症的相關記載。

雖然古書中沒有明確記載古代自閉症的叫法,但是一些症狀的描述和自閉症的一些症狀是非常相似的。

古代很多書籍中都有自閉症的相關記載,還有藥方記載。

如古書《辨證錄》中描述了一種呆病,症狀表現是終日不言不語,不知善惡.看似和自閉症的某些情況相似。

在一些傳統醫學書籍中,對自閉症的描述和認識一般為:“童昏”“語遲”“清狂”“無慧”“視無情”“目無情”等,這和現代自閉症的一些症狀都非常相似。

閻孝忠《閻氏小兒方論》提出:心氣不足,五六歲不能言,補腎的基礎上加菖蒲丸,心腎並治。

宋代《太平聖惠方》提出:治小兒心氣不足,舌本無力,令兒語遲,芍藥方。清代《醫宗金鑑》提出:小兒五遲,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腎虧,至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連長,坐不能穩等等,不勝列舉。

可見中國古代也是有自閉症的患者的。

要說古代歷史人物中,誰是自閉症,大部分都源自於當代網友的推測。

在一些論壇發起的討論中,很多網友認為像諸葛亮、明神宗朱翊鈞、齊威王這幾位人士很可能是自閉症,包括喜歡隱居的陶淵明也可能是自閉症。

這些人士要麼是性格比較“古怪孤僻”,要麼就是喜歡“隱居”,再加上非常有才華,很可能身上有某些高功能自閉症的傾向。

像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徵明,兩歲不會說話,六歲不會走路,八九歲了還口齒不清,最後成為了四絕才子——所謂“四絕”,就是指詩、文、書、畫俱佳。

最後他活到了九十歲,是四大才子中笑到最後的那個。

……

姜大夫在幾次的檢查中也發現了,夏天的運動能力異常的優秀!優秀的有點嚇人了!

無論從中醫還是西醫的角度看,這孩子簡直就是先天的運動聖體啊!就這麼說吧,給他採血,你扎針都得費點勁。

那肉皮都比普通人厚多了,就跟扎那手上的老繭似的。

姜維和大夫覺得——夏天不是一般的孤獨症患者,應該也是某種高功能孤獨症。

不過,對於怎麼治療,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中醫古方也試了,沒啥效果。

西醫更是還沒有對這種病有什麼直接的治療方式。

姜大夫琢磨了好幾年,最後也沒什麼辦法:“……現在也沒什麼太好的治療方法。只能是你們當父母的多陪陪孩子,多帶其走走,多參加集體活動……”

不過,後來夏爸夏媽發現,夏天在聽音樂和看電影、畫畫的時候有反應。

所以夏爸厚著臉皮找老領導,要來了唱片機,又買了膠片,給他聽音樂;儘可能的給他多找一些書,放假的時候還會帶他去圖書館、少年宮。

夏爸在首鋼搞宣傳工作,其中包括了放電影——首鋼那是老大的廠子了,下屬配套的廠子都有好些,給各個廠子,甚至是周邊村鎮放露天電影也是宣傳工作的一部分。

所以,還經常帶著他去放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