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咪咪給草莓大棚的儲水池中增添了些‘營養’,陳觀揹著手悠然而出。

這幾天忙活完了大棚草莓的事,果園的主要工作也暫時轉移了。

春天播種種下的,遍佈了果園百分之七十以上土地的紫花苜蓿又到了收割的時間。

其實這已經是今年果園的苜蓿第三次收割了,隴南這邊人工種植的苜蓿草一般來說在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0月進行收割,十月份這次的收割也就是今年的最後一次。

一般情況下,苜蓿一年可以收割4次左右,每次收割的間隔時間通常為40-50天。

果園這邊因為苜蓿播種的時間較晚,三月份春季的收割肯定趕不上,五六月為了保證其根系有足夠時間生長發育,所以又放棄了一次收割。

這個情況下,按理說今年果園的苜蓿能收割兩茬就不錯了。

但實際種植期間發現,這些苜蓿的長勢太好了,不定時收割的話不但影響通行,還會對櫻桃樹的生長產生影響,所以才在原定計劃上多收割了一次。

員工只猜測果園這邊土壤肥力高,氣候適宜,再加上合理地水肥管理,這才讓苜蓿生長的這麼好。

而陳觀心裡門清,這都是空間靈液的影響,屬於是櫻桃樹受益的副作用。

但這個副作用影響不大,而且屬於正向影響,所以陳觀也就沒多幹涉,只是對於靈液的使用越發謹慎了。

為了確保苜蓿草的質量和產量,每年的最後一次收割應在霜凍來臨之前的10到14天進行,以便植株有足夠的時間積累養分,安全越冬。

但陳觀他們這邊霜凍來得晚,所以最後一次收割也相對延遲,正好方便了草莓大棚的工作,讓兩項工作不至於人手不足時間衝突。

果園雖然養了幾頭牛羊牲畜,但那個是陳觀讓養著等年底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要分了的,所以也就沒有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的想法。

光憑藉這為數不多的牲畜,這些苜蓿製作的青儲飼料是完全超量的,被消耗的充其量只能算是極小的一部分。

這多餘的青儲飼料自然是不能浪費的,準確的說一開始種植紫花苜蓿就是打著發展林下附加經濟的主意,這些製作的青儲飼料也是要為果園創收的,那不多的幾頭牲畜才是後面臨時起意養的。

別覺得是些青草草料就不值錢,實際瞭解一下就會發現今年苜蓿草製作的青儲飼料最便宜的採購都在1500元/噸以上,而且這個價格實際上是很難買到的,普遍都在1800、1900以上才能買到。

像是臨近的秦省和甘省本地,苜蓿草青儲飼料採購價為1900元/噸左右,個別品質好的甚至賣到了2200元/噸。

一般情況下苜蓿的全年畝產量在3~5噸,個別地區條件極其適宜的情況下能達到8噸,但多數地區達不到這個數值。

暫且以每畝4噸的青苜蓿產量計,咱們做一個計算題。

苜蓿的幹物質含量通常在15%至20%之間,而青貯飼料的含水量通常在60%至70%之間。

假設苜蓿的幹物質含量為18%,青貯飼料的含水量為65%。

4噸苜蓿的幹物質重量:4噸*18%=0.72噸,則青貯飼料的重量:青貯飼料重量=苜蓿幹物質重量/(1-含水量)即0.72/(1-65%)≈2.06噸。

總結一下,也就是畝產四噸的青苜蓿可以生產出大約兩噸的青儲飼料。

以每噸青儲飼料1800計,一畝地的苜蓿最後毛利在3600元左右。

同樣的,一畝地的玉米產量,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地區普通飼料玉米(曬乾後的玉米粒重量)畝產大約在0.7噸,少數高產地區如疆省飼料玉米畝產可以達到1.2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