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海這邊剛下定修建安成線鐵路的決心,成都這邊少數幾個知道他的存在的人就來了。
樂鹿咼,作為內燃機發明者,還有第一輛火三輪的參與者,他在近四年前隨著車隊去全國巡遊去了。
這個機動車隊太過於耀眼了,全國範圍內他都出大名了。
只是,這個車隊,卻名不副實,因為每個地方的人都想見霍海。
得到的答案都是,霍海自己獨自出行,微服私訪。
所有的人都不敢造次,好生的招待著這個車隊。
一年前,樂鹿咼帶著車隊在全國主要州縣走了一個遍。
把車帶到了成都。
在成都,樂鹿咼把所有的技術進步,全部展示給了霍海看。
一輛全新的,真正的四輪內燃機汽車終於真正的成型了。
霍海首肯,新車開始製造。
樂鹿咼卻因為三年的試車之旅,太過於勞累,不想再繼續工作了。
霍海准許保留樂鹿咼在研究院的職務,待遇,保留在全新的車廠的待遇,允許他帶薪休假。
樂鹿窩這一休息是一年多。
而他選擇的就是待在成都,哪兒都不去。
實際上,樂鹿咼並沒有在休息,只是,那種大量的人聚集在一起群聚群策的研究,不適合他。
雖然這麼多人出主意,讓技術從1到一萬的增長非常迅速。
但是,並不利於從0到1的突破。
所以,樂鹿咼帶隊把三年來積累的技術給放在車上之後,製造出成熟的內燃機汽車後,就選擇了休息,實際上就是悶頭自己研究全新的內燃機。
而這一次,樂鹿咼的目標是,給內燃機加缸。
因為三年來,實際上車隊不只是積累了有關車上的技術,還積累了有關發動機的技術。
樂鹿咼要把技術實現。
對此,霍海並不是那麼支援。
要知道,樂鹿咼雖然一開始造出來的是火三輪,但實際上,底盤的質量是一戰時期的質量,發動機也是。
要知道前世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內燃機被髮明出來的時候,馬力是零點五馬力到二馬力之間。
驅動的是那種只有個鐵焊出來的小框架,和三輪子行車差不多質量的地盤。
而樂鹿咼團隊從一開始就拿到了更好的金屬,製造出了十倍以上動力的發動機。
搭在在本來就由馬驅動,卻發展了多年的金屬底盤構架上。
這樣的搭配,讓這些車從製造出來,差不多就是前世1920年的水準。
這還有多少發展空間留在短時間內突破?幾乎沒有。
霍海認為,根據經驗,起碼需要十來年積累經驗,才可能迎來下一代發動機。
就好像前世的龐蒂亞克,在一戰時候連續推出了四缸六缸。
但一直到二十年後,才徹底被市場承認。
而與此同時凱迪拉克開始大力飛磚,v12v16都幹出來了。
在二戰剛開始時開始生產出了一百八十匹馬力的發動機。
要知道,在二十一世紀,有些廠家產的車,馬力才五十。
霍海一開始覺得,大漢這邊應該也是要走積累技術,然後受限於動力,然後市場推動研究多缸發動機,最後開始大力飛磚。
這麼一個過程。
但說到底,大漢和米國還是不一樣的。
前世工業革命,就像是英法德在理論上走的類似,在實際技術應用上,各走各的路,然後米國後起之秀,再然後到了二戰後開始在米國的體系下分蛋糕。
這樣一個發展歷程。
但是,大漢兼具他們的特色。
或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