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其實很不願意提,因為上一世其實聯合了大夏,也沒有打過大華和穆王的軍隊。

那一場戰役,幾乎將上輩子梁珞珞手裡能用的軍隊和大夏的精銳損失殆盡。

夏景迪也死在了那場戰爭中。

“大夏的日子也不好過,未必願意援助,便是願意,大華若舉國來犯,也未必是他們的對手。”

(解釋一下,此文之前提過,三國國力的設定是大夏:大梁:大華=2:3:5,

所以大夏和大梁一直繫結才可以和大華分庭抗禮,但是如今大梁大部分兵力在穆王手裡,所以就算聯合大夏,也未必能勝。)

“不若棄卒保帥”梁珞珞很艱難的從嘴裡吐出了這幾個字,若是大華真的起兵,不如先割讓幾座城池,以待來日。

但卻遭到了其他三人的一致反對。

“這無異於飲鴆止渴,若是割地賠款,皇上能控制的土地和軍戶會更少,便是勉強讓大華接受,那穆王呢?自然會趁此機會起兵呀?”

梁珞安苦笑,自嘲道,“是呀,捨棄祖宗基業,這是穆王多好的起兵藉口呀,屆時,不僅文武百官會嘲笑朕懦弱,史書上,也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的確,古人貌似對攻城略地的事非常執著,誰能開疆拓土,誰就是千古名君。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和匈奴打了三十年,文景之治將漢朝的國力推到了鼎盛,漢書裡說,“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由此可見,當時的百姓是多麼富足平安。

但四十年的戰爭,將漢朝百姓險些逼得沒有活路,漢朝人口數量幾乎銳減了一半,甚至靠著漢武帝最後下了罪已詔才能勉強維持住國家的安穩。

但是漢武帝仍舊是史書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好像因為他的這抗匈奴的功績和那些百姓受的苦一比根本不值一提。

李沐恩下了下決心,“如今大華情況尚不可知,不如派遣使者先去探探虛實,再想辦法應對,總得將大華的諜報網重新組建起來,有了情報,便是戰,也有些優勢。”

梁珞安想著那些突然聯絡不上的暗探,一想就知道此行艱辛,“可如今這種情況,使臣甚至不知到底能不能活著回來,國家存亡之際,派誰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