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成功啟動為林凡和他的團隊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和關注。無數科學家、工程師以及企業家對這一革命性技術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紛紛表示願意加入團隊,共同推進這一偉大事業。

林凡深知,想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這項技術,團隊規模必須擴充套件。於是,他決定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充實團隊的實力。他首先與團隊核心成員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會議,討論如何吸納新成員以及新成員的工作安排。

“我們需要在各個領域都有專家,”林凡說道,“不僅僅是核聚變技術,還有材料科學、量子物理、電腦科學等等。我們需要一個多學科、多領域的團隊,才能真正推動這項技術的發展。”

張雨、李娜和王強都表示贊同,他們知道,僅靠目前的團隊規模和資源,很難進一步突破技術瓶頸。林凡決定透過多種渠道招募人才,包括學術界、企業界以及科研機構。

林凡首先在各大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釋出了招聘資訊,詳細介紹了團隊的研究方向和目標,吸引了大量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與此同時,他還透過各種學術會議和研討會,與業內頂尖專家進行交流,尋找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

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林凡結識了量子物理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戴維斯教授。戴維斯教授對林凡團隊的研究非常感興趣,並表示願意加入他們的團隊。林凡欣然接受了他的請求,邀請戴維斯教授擔任團隊的量子物理顧問。

此外,林凡還聯絡了材料科學領域的著名專家——安娜博士。安娜博士在奈米材料研究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她對林凡團隊的研究方向非常認同,並願意加入團隊,共同攻克材料科學方面的難題。

為了確保新成員的專業水平和團隊契合度,林凡組織了一系列嚴格的面試和篩選過程。張雨、李娜和王強分別擔任面試官,從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等多個方面對候選人進行評估。

在面試過程中,林凡遇到了一位年輕有為的電腦科學家——陳曉東。陳曉東在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領域有著卓越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一些關於量子穩定場控制演算法的改進建議,得到了張雨的高度評價。林凡決定錄用陳曉東,讓他負責最佳化量子穩定場的控制演算法。

新成員的加入為團隊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和更多的專業知識。為了讓新成員迅速融入團隊,林凡組織了一系列的培訓和團隊建設活動。他詳細介紹了未來科技手冊中的技術關鍵點,並與大家分享了團隊的研究成果和經驗。

在培訓過程中,團隊成員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分享各自的研究心得和想法。新老成員之間逐漸建立了信任和默契,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擴充套件後的團隊在各自的領域中展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戴維斯教授和張雨合作,進一步最佳化量子穩定場的控制演算法;安娜博士和王強共同攻克奈米材料的製備和應用難題;陳曉東則致力於開發更高效的量子計算程式,為實驗提供更強大的計算支援。

隨著團隊規模的擴大,研究進展也明顯加快。新成員們帶來了許多新思路和新方法,團隊在許多關鍵技術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林凡感到無比欣慰,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團隊成員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然而,團隊擴充套件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不同背景和專業的成員之間需要磨合和適應,如何協調各個方面的工作也是一大難題。林凡深知,只有透過有效的溝通和管理,才能讓團隊發揮出最大的潛力。

為此,林凡定期組織全體會議,聽取各個小組的工作彙報,瞭解大家的需求和困難。他鼓勵成員們暢所欲言,提出自已的建議和意見,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林凡還注重團隊成員的心理健康,定期組織一些輕鬆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