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茯苓

性味:甘、淡,平。

用法:茯苓主要用於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常煎服,或入丸散。利水溼時常與澤瀉、豬苓等配伍;健脾胃時多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寧心神時可與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402. 陳皮

性味:苦、辛,溫。

用法: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多煎服,也可製成陳皮茶飲用。治療脾胃氣滯時,常與木香、枳殼等配伍;治療溼痰咳嗽時,可與半夏、茯苓等合用。

403. 薏苡仁

性味:甘、淡,涼。

用法:薏苡仁能利水滲溼、健脾止瀉、除痺、排膿、解毒散結。常煎服或煮粥食用。利水滲溼時常與茯苓、澤瀉等配伍;健脾止瀉時多與白朮、山藥等同用。

404. 山藥

性味:甘,平。

用法: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多煎服或作為食材煮粥、燉湯。補脾養胃時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補腎澀精時多與芡實、蓮子等合用。

405. 芡實

性味:甘、澀,平。

用法:芡實能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溼止帶。多煎服或煮粥食用。益腎固精時常與金櫻子、蓮鬚等配伍;健脾止瀉時多與山藥、白朮等同用。

406. 荷葉

性味:苦,平。

用法:荷葉具有清暑化溼、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的功效。多煎服或泡茶飲用。清暑化溼時常與西瓜翠衣、扁豆花等配伍;升發清陽時多與升麻、柴胡等合用。

407. 決明子

性味:甘、苦、鹹,微寒。

用法:決明子能清熱明目、潤腸通便。多煎服或泡茶飲用。清熱明目時常與菊花、夏枯草等配伍;潤腸通便時多與火麻仁、郁李仁等同用。

408. 玫瑰花

性味:甘、微苦,溫。

用法:玫瑰花具有疏肝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多泡茶飲用或煎服。疏肝解鬱時常與香附、佛手等配伍;活血止痛時多與當歸、川芎等同用。

409. 珍珠粉

性味:甘、鹹,寒。

用法:珍珠粉內服具有安神定驚、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的功效,外用則能潤膚祛斑。內服時多衝服,外用時適量調敷。

410.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用法:蒲公英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多煎服或搗汁外敷。清熱解毒時常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消腫散結時多與夏枯草、浙貝母等同用。

411. 綠茶

性味:苦、甘,涼。

用法:綠茶具有清熱除煩、消食化痰、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的功效。多泡茶飲用,也可用於製作茶點或加入菜餚中。

412. 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

用法:肉桂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元。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燉煮。補火助陽時常與附子、乾薑等配伍;散寒止痛時多與細辛、高良薑等同用。

413. 藿香

性味:辛,微溫。

用法:藿香能化溼醒脾、解暑、發表。多煎服,或製成香囊佩戴。化溼醒脾時常與蒼朮、厚朴等配伍;解暑時多與佩蘭、香薷等同用。

414. 豆蔻

性味:辛,溫。

用法:豆蔻能化溼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多煎服,或與食材一同烹飪。化溼行氣時常與砂仁、厚朴等配伍;溫中止嘔時多與生薑、半夏等同用。

415. 丁香

性味:辛,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