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相繼離場。

在電影院中不方便的交談,此時變得聲音逐漸大了起來。

“陳尋真是個死渣男,你以後要是這樣我要直接弄死你!”

“方茴也是個可憐人,不過她太沖動了……唉。”

“陳尋出軌的太離譜了吧,我現在懷疑他高考那道大題是不是根本不會做找的藉口。”

“導演和編劇是一個人啊,你發現了嗎,跟《匆匆那年》還有《同桌的你》兩首歌的作詞、作曲一樣。”

“作詞、作曲、導演、編劇……這個人也太牛逼了吧!”

一聲聲談論聲,闖入了顧楠的耳中。

沒錯。

顧楠自然也來到了電影院,感受觀眾的反應。

現在看來,效果確實不錯。

《匆匆那年》這部電影在前世有不少罵名。

墮胎、車禍、劈腿……

那些年青春片裡面的元素,這部影片裡面佔了七七八八。

換句話來說,很狗血。

不過。

在這個文娛剛剛開始的時代,這些狗血的戲碼,卻足夠的引人眼球。

畢竟,這些情節足夠的刺激。

瓊瑤不也是爆火了幾十年,然後瘋狂被人罵狗血嗎?

道理是一樣的。

對顧楠來說,這部電影的商業成績比口碑更重要。

原因自然是很俗的。

他需要錢。

離開電影院,顧楠打車回家。

看觀眾的反應,首映還算成功,絕對能創造足夠的話題度。

這些話題度,自然就意味著票房。

顧楠的心情還算不錯。

李欣的心情就不是很好了。

《匆匆那年》看的她有些憂傷。

這位知名的影評人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了自己的電腦。

她感覺自己的靈感在井噴!

曾經也看過一些青春片。

對那些影片,她一貫的評價是矯揉做作,完全沒有體現出青春的美好。

這部《匆匆那年》,在那些驚爆眼球的戲碼之下,卻真的讓她感受到了青春的感覺——

不僅僅是美好。

荒唐、遺憾、衝動、奮不顧身。

她的青春大抵也就是這些形容詞可以概括的吧。

李欣心中想著,開始在鍵盤上敲下一段段影評。

順手開啟聊天群,影評人組成的小群中,果然都在討論這部影片。

“《匆匆那年》看了嗎?”

“看了,劇情衝突感很強,陳尋和方茴兩個人物塑造的很妙,一直都有一種獨特的矛盾感,我準備再看一遍。”

“劇情一言難盡,不過算是很成功了,看的時候電影院裡不少小年輕都看哭了。”

“你們知道我一直不喜歡青春片,不過這部電影很不錯,有不少橋段值得借鑑。”

“剛才看了眼劇組名單,已經給導演跪了!”

“這導演是個鬼才,作詞作曲編劇導演一個人全包了,以後圈內可能要多一個大神了。”

“有你們說的那麼好?專輯同名影片這個噱頭讓我沒一點興趣,你們說的我想去看看了。”

一行人樂此不疲的討論著。

李欣也在群裡扯了兩句。

她想了想,在自己的粉絲群中發了一條訊息。

“大家可以去看看《匆匆那年》,剛才看了,不錯的片子,值得一看。”

“對了,一定要帶上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去看!”

奇怪的是。

她心裡面抱著的不只是,給自己的粉絲安利一部好電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