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滿倉在江西老家待的那兩個月,著實讓他感觸頗深。
回到老家,他看到的是與田家岙截然不同的景象。村裡的年輕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守著村莊。走在鄉間小道上,往昔熱鬧的場景不再,多了幾分冷清和寂寥。
他去拜訪了以前的鄰居老李。老李感慨地說,現在種地掙不了幾個錢,年輕人都想出去闖蕩,找機會多掙點。林滿倉聽著,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酸楚。
在村裡轉悠時,他注意到農田裡的作物種植方式還是比較傳統,沒有田家岙那樣的大規模現代化種植。老家的土地雖然肥沃,但缺乏有效的規劃和科學的種植技術。
然而,也並非毫無變化。他聽說隔壁村的姚慧峰,前些年厭倦了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放棄了年薪20萬元的銷售工作,回到家鄉開始種植有機水稻。一開始,同村人不理解,家人也反對,可姚慧峰堅信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會越來越注重食品安全,有機農產品前景廣闊。經過努力,他逐漸掌握了有機種植技術,種出來的大米在市場上賣出了好價格。村民們看到了實惠,紛紛轉變觀念,跟著他一起幹。姚慧峰還成立了生態種植合作社,註冊了商標,帶領80多戶農民流轉1000多畝土地種植有機稻,2020年合作社年產值達到了600萬元,生態有機的耕作理念在他們村已經深入人心。
還有宜春市袁州區渥江鎮上石村的易金禹,是個33歲的“特聘村官”。他利用自已對無人機的愛好,站在田埂上操縱手柄,遠端巡查村裡是否有人焚燒秸稈,提高了農村基層的現代化治理水平,也為村幹部隊伍帶來了新的活力。
想到這些,林滿倉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在田家岙的日子,那裡的農業發展充滿活力,有農產品深加工企業,有科學的種植和管理方法。相比之下,老家雖然在某些方面稍顯落後,但也有像姚慧峰這樣有想法、有幹勁的人在努力改變著。
他深刻地認識到,家鄉要發展,需要更多的新理念、新技術和人才。而自已在田家岙的所見所聞,不正是可以借鑑的經驗嗎?
於是,林滿倉決定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已的一點微薄力量。他首先打電話給老家村委,詳細地描述了田家岙的發展模式和成功經驗,熱情地邀請他們派人前來參觀取經。放下電話後,他又馬上與田家岙的書記田福順聯絡。
“福順書記,跟您說個事兒,我老家村委準備派人來咱們田家岙參觀學習啦。”林滿倉激動地說道。
田福順滿口答應:“這是好事啊,林叔!咱們歡迎他們來,大家可以互助互補嘛!”
林滿倉滿懷感慨地說:“福順書記,真是太感謝您的支援了。我這次回老家,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咱們田家岙發展得這麼好,我就想著把這邊的經驗帶回去,讓老家也能有所發展。像姚慧峰搞有機種植,易金禹用無人機巡查,這些都特別好。雖然我們村現在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但如果能有好的機會和方法,也許他們也願意回來建設家鄉呢。”
田福順點頭表示贊同:“林叔,您說得對!鄉村振興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咱們這邊的經驗也不是能直接照搬的,還得根據你們老家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和運用。到時候讓他們多看看,多交流,肯定能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子。”
接下來的日子裡,林滿倉一邊積極與老家村委溝通具體的行程安排,一邊和田福順一起精心準備接待事宜。他期待著這次的交流能夠為兩地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活力,讓家鄉的面貌也能逐漸發生改變。他深知,這或許只是一小步,但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家鄉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