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首提改土歸流 (第1/2頁)
大明:從改變土木堡事變開始 臨城往事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第一要務。
我大明要做的便是儘量不讓他們統一,甚至持續讓他們繼續分裂。
如此一來,我大明才有休養生息,練兵的時間.”
于謙搖了搖頭,得知朱佶不贊成出兵,他鬆了一口氣,朱佶現在受朱祁鎮信任,萬一他年輕氣盛,皇帝受到鼓舞出兵,那可就麻煩了。
“於大人說的是,臣讓於大人負責與韃靼人談判,如何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將掠走的軍民送回來,還不至於跟他們翻臉.”
朱佶立刻跟上說道。
“于謙,朕派你去跟韃靼人談判如何?”
朱祁鎮看向于謙。
“為君分憂乃是臣的職責!”
于謙自然不會推諉,當下拱手說道。
“那好,此事便交予你來負責。
另外禮部派人前往瓦剌,將此事告知瓦剌人,一切都按照冠軍伯和于謙所言,不要讓他們這麼快分出勝負.”
朱祁鎮滿意的點了點頭,接著吩咐道。
“臣遵旨!”
于謙和禮部尚書胡濙,齊聲應道。
散朝之後,朱佶照例到朱祁鎮身邊當差。
“朱佶,你之前說將蒙古納入我大明的統治,可有什麼具體的方法?”
朱祁鎮想起了之前朱佶和眾大臣因為擴編,說起的將蒙古化為行省,開口問道。
“陛下,自秦漢以來,匈奴、突厥、蒙古,北方遊牧民族一直與我中原王朝為敵,而且是我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敵。
可是一直都沒有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一來蒙古不適合耕種,難以向蒙古遷徙百姓,二來塞北一直以遊牧為主,風調雨順之時,往往相安無事,一旦遇到天災就會劫掠中原,”“臣之所以建議若是打下蒙古,劃歸行省管轄,便是基於這個原因。
風調雨順之時,塞北可以為中原提供牛羊馬匹,若是塞北有天災,中原可以為他們提供糧食,就如同內地賑災.”
“大明自開國以來,只重視中原,對於一些偏遠的地方,大多實行羈縻政策。
可是這種政策,只是一時之計,他們往往會在中原強盛之時臣服,一旦中原有了戰爭,他們就會反叛,比如麓川便是如此.”
“實行這種政策,也需要朝廷維持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
不過太祖、太宗之時,打完便不再管理,如此一來往往得不償失.”
“蒙古之所以當年能靠著十幾萬人縱橫萬里,靠的是以戰養戰,對他們來說打仗有利可圖,他們才會支援戰爭。
對我中原王朝來說,因為長久以來看不上偏遠地方,認為得之無用,就算打了也是勞民傷財.”
“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就比如安南之地,那裡雖然多山,可是一年三熟,盛產水稻。
得了那裡,能為我大明提供糧食.”
“不管是山地還是平原,或者是草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這邊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我中原擅於耕種,遊牧民族,擅於遊牧,山地多的地方,擅長打獵.”
“互相併不衝突,反而可以互補。
我們可以從草原得到牲畜,可以從山地多的地方,得到皮貨、人參。
朝廷應該以教化為主,將這些化外之民,變為我中原漢人.”
“先秦之時,中原各國視楚為蠻夷,南越等地更是以野人對待,可是現在那些地方都是我大明的糧倉。
誰能斷定,今日之安南、蒙古,不是明日之湖廣?”
“臣之所以建議陛下這麼做,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火器。
隨著火器的大規模運用,騎兵的作用越來越小。
一旦北方遊牧打不過我大明,便會選擇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