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機其實就是熱氣推動一個輪子轉動,只要安裝上合適的推杆,很多需要人來做得事情,蒸汽機都可以完成.”

“咱們大明的絲綢遠銷海外,可是絲綢紡織需要大量的人力,若是以蒸汽機帶動紡織機轉動,那麼一個人就可以看好幾臺紡織機.”

“棉布紡織也是如此,一旦使用蒸汽機,棉布、絲綢的價格都會降低,即便是銷往海外也有價格優勢.”

朱佶將現階段最適合大規模使用蒸汽機的行業說了出來。

“這倒是一件好事,只是絲綢、棉布產量增加,豈不是種田的土地變少,我們缺少的糧食該怎麼辦?”

曹鼐先是點了點頭,接著又問道。

“這有兩個辦法,一是向瓊州、小琉球等地遷移百姓,那裡在我大明最南端.”

“終年氣候適應耕作,兩年五熟或者一年三熟根本不是問題。

其實安南也是如此,可惜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已經被放棄.”

“不過此次對外貿易,海船滿載貨物而去,自然也是要拉貨物而來.”

“天竺各地,也是可以一年三熟,我們可以從那裡進來大量的糧食,南洋各國都是我大明藩屬國,與他們貿易糧食也是可以的.”

這個問題對朱佶來說根本不是問題,畢竟蒸汽機的大規模運用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實現的。

到那個時候若是能發現美洲,找到玉米、花生、地瓜之類的高產作物,糧食將不再是困擾大明的問題了。

“冠軍伯說的有理,現在江浙等地種桑的比較多,糧食也很缺乏,自然有糧商從湖廣等地運往江浙.”

“一旦海貿成為常態,那麼海外的糧食就可以大量運往我大明.”

陳循在一旁忍不住開口說道。

“陳大人所言極是,商人是逐利的,只要有利可圖,他們自然能發現商機.”

“想南宋偏安一隅,每年稅收能達到萬萬貫,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每年商稅才收多少?”

朱佶點了點頭,接著提到了商稅的問題。

“商稅是太祖定下的,為的是低稅養民,這有什麼問題?”

曹鼐皺起了眉頭。

“低稅養民,聽起來沒有問題,可實際上問題很大.”

“低稅真正得利的是誰?是百姓麼?”

“低稅得利是商人,可是商人又有幾個是善商?每當災荒之年,他們哄抬糧價,藉機大肆購買農民土地.”

“大明農稅也低,可得利的依舊不是普通百姓,而是有地的地主.”

“朝廷農稅低、商稅低,朝廷每年收支勉強平衡,一旦遇到天災兵禍,朝廷拿不出銀兩救災.”

“太祖的海禁,還有嚴格的戶籍制度,又使得有錢的商人,不知該幹什麼,只能選擇囤積土地,大肆營建房屋.”

“若是開放了海禁,商人可以選擇出海做生意,這需要大量的商船,同樣的江南各地的作坊,規模也可以擴大.”

“這就和過日子一樣,兩戶人家都有三畝地,每年產糧食三石,足夠他們吃的.”

“其中一戶人家就靠著這三畝地,年年吃這三石糧食。

另外一戶人家,農閒的時候上山打獵,填補家用.”

“一開始看不出什麼,可是時間一長。

農閒上山打獵的人家,積攢了一些錢財,另外一家還是吃著三石糧食.”

“一旦哪天,有個天災,只知道吃三石糧食的人家,糧食不夠吃,只能把地賣給另外一戶人家.”

“最終結果就是,一家成為另一家的佃農.”

“百姓過日子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一個國家閉關鎖國,不與外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