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太爺安排的學習計劃面前,司亮每天高強度的學習,沒有時間考慮其他。為了能夠在每次測試時避免清水和饅頭當食物,就已經將司亮的精力全都集中到了讀書上,這也是司亮到了這個時代最安心的時候,不用擔心將來的事情,也不用考慮各種雜事,一心讀書。
就這樣,司亮在老太爺的安拍下進行填鴨式教學,太爺呢,被老太爺將一大灘的生意都交給他,每天也是忙得團團轉。就這樣,忙碌的都不知道時間的流逝。
等到老太爺停下司亮的課程,說司亮基本達到同齡人水準,可以停課,其他的內容年後到學堂裡學習,司亮才反應過來快要過年了。
今年是司亮在司家大院過的第一個年,也是司亮自己穿越過來過的第一個年。具有重要的意義,老太爺和太爺也是為了照顧司亮,認為他今年父親去世,千里迢迢的來到了泥頭驛這個地方,人生地不熟的,難免會產生思鄉之情,就將過年需要準備的物品交給司亮採購,讓司亮有事情做,就不會胡思亂想了。
司亮拿著老太爺給的清單,看著單子上還有購買年豬,還是好幾頭,這可就有點為難了,單子上其他的物品都還好說,泥頭驛買不到,那就派人到縣城去採買就行了。但是這個年豬,司亮就有點不知道怎樣安排了,如果是數量少,單單找鎮上的屠夫就可以湊齊,但是今年老太爺尋思著生意不錯,司亮到來,可謂是雙喜臨門,所以就將年豬的數目擴大了,這下,就有點麻煩了。
這個線是彝漢雜居,彝族過彝族年的時候都有殺年豬的習慣,所以,隨著雙方的交流,這個習慣也就擴充套件到整個縣,每到過年,家庭富裕的人家都會宰殺年豬,做一桌殺豬菜犒勞一下自己。就算是鎮上最窮的家庭都也要改shan一下伙食,沾沾油葷。
原本司老太爺按照以往已訂購的年豬的數量就和現在司亮單子上的數量還有很大的缺額。為了補充這些年豬的缺額,司亮領著人把整個鎮子都跑遍了,可是還是沒有辦法。最後,司亮只能向太爺求助,看太爺能不能派點人手到縣城採購,保證清單上的年豬的數量。
太爺對司亮的請求很快便同意了,但是要求司亮和太爺一起到縣城裡去。這樣司亮對於這個縣城還是很感興趣的,在未來的記憶裡,縣城早已面目全非了,隨著時間的變化,縣城從現在的地方遷移到福林,使得現在的縣城很快就落寞了,到後來,因為擴建的需要,就將縣城內的老房子拆的差不多,到司亮記憶裡的樣子,已經只剩下斑駁的城牆和所剩不多的老房子。
司亮穿越這麼久。還沒有到過縣城,這次,太爺要求他一起到縣城去,就使得司亮按耐不住。想去看一看這個時代的縣城的繁華景象。
第二天一大早,司亮就和準備妥當的太爺一起去縣城,跟著兩人的還有幾架板車,和幾個夥計,一群人浩浩蕩蕩的沿著官道往縣城趕去。
快到中午時,終於趕到城門下,看著城門口來來往往的人,司亮是有一種矗立在歷史中的感覺,在看著人們普遍面黃瘦弱的樣子,加上還有腦袋後的大辮子明確的告訴司亮再也回不去記憶了哪個人人安居樂業,能吃飽穿暖的時代了。自己所處的這個民貧國若的時代就在自己眼前。
想著這些,司亮看見整個縣城也就沒有了剛開始的興奮,只是靜靜跟在太爺的身後,看著這個時代百姓的生活。
在過去的時間,司亮基本就沒有走出過泥頭驛,接觸的人也基本上是泥頭驛的人,泥頭驛的人們基本上能夠靠著茶馬道和來往的客商賺取錢財,加上幾大家族招募人手,泥頭驛基本上都能吃上飯。
可是進了城之後,司亮看見有些老百姓在這麼冷的天氣,還穿著單薄的衣物,還有沿街乞討的小孩和老人,穿的破破爛爛。
到了市場裡,司亮還看見有人頭上插著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