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瀰漫著硝煙的歷史長河中,浙東大地成為了抗日的前沿陣地,而五支隊的英勇事蹟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歲月。

1941 年 6 月 18 日,餘姚北部的段頭灣,海風輕拂,海浪拍打著岸邊。在政委蔡群帆和支隊長林有璋(林達)的帶領下,五支隊的戰士們悄然登陸。他們的目光堅定,步伐沉穩,心中懷著對侵略者的痛恨和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初到浙東,五支隊迅速熟悉環境,與當地群眾建立緊密聯絡。他們深知,人民的支援是抗戰勝利的根基。

第三天,一個重要的情報傳來。日軍三十餘人從庵東據點出來,肆意騷擾相公殿附近的村莊。百姓們生活在恐懼與不安之中,田園被踐踏,房屋被焚燬。

林達和蔡群帆得知這個訊息後,迅速做出決策,在離相公殿西一公里半的向天庵設下埋伏。戰士們悄無聲息地進入預定位置,隱藏在草叢和樹林之中,呼吸平穩,心跳卻因緊張和期待而加速。

林達支隊長目光炯炯,緊緊盯著前方的道路,手中的槍握得緊緊的。蔡群帆政委則在一旁,冷靜地觀察著四周的情況,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狀況。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戰士們的耐心等待著敵人的到來。終於,遠處傳來了嘈雜的腳步聲和日軍囂張的呼喊聲。只見日軍趾高氣昂地走著,他們以為這片土地已經被他們完全掌控,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的臨近。

當鬼子完全進入埋伏圈內,林達支隊長一聲高喊:“打!”這一聲令下,猶如晴天霹靂。瞬間,槍聲大作,子彈如雨點般飛向敵人。

宗德三大隊緊密配合,火力交叉,讓日軍陷入了一片混亂。有的日軍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中彈倒地;有的則驚慌失措,四處逃竄,卻發現已經無處可逃。

戰士們奮勇殺敵,喊殺聲震耳欲聾。他們心中的怒火在這一刻徹底爆發,每一顆子彈都帶著對敵人的仇恨。

在激烈的戰鬥中,當場打死八名日軍。其餘的日軍見勢不妙,丟下同伴的屍體,狼狽逃竄。

首戰告捷!這個訊息如春風般迅速傳遍了整個浙東地區。百姓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決心和力量。

這場勝利不僅僅是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鼓舞。它讓人民堅信,只要團結一心,英勇抵抗,就一定能夠將侵略者趕出家園。

然而,五支隊的戰士們並沒有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太久。他們深知,敵人不會善罷甘休,更艱鉅的戰鬥還在後面。

蔡群帆政委召集戰士們,嚴肅地說:“同志們,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要做好更艱苦的戰鬥準備,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我們要戰鬥到底!”戰士們齊聲高呼:“戰鬥到底!”

林達支隊長則開始部署下一步的行動,加強情報收集,擴充隊伍,訓練新兵,準備迎接更加激烈的戰鬥。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五支隊的名聲越來越響亮。他們活躍在浙東的各個角落,與日軍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鬥。

有一次,日軍為了報復,派出了大批兵力前來圍剿五支隊。面對數倍於已的敵人,五支隊毫不畏懼。他們利用地形優勢,與敵人周旋。林達支隊長指揮若定,巧妙地佈置戰術,一次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在戰鬥的間隙,戰士們還不忘向百姓宣傳抗日思想,動員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的隊伍中來。百姓們紛紛響應,有的送來糧食和物資,有的年輕人直接報名參軍。

隨著時間的推移,五支隊不斷壯大,他們的戰鬥經驗也越來越豐富。在一次攻打日軍據點的戰鬥中,戰士們經過精心策劃,成功突破了敵人的防線,摧毀了據點,繳獲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資。

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裡,五支隊經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