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個體育老師叫張慶峰,他是他們初中的年級體育老師。

他看到畢青雲的天賦後。

就想我何不弄一個初中組的籃球比賽,那樣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一溜,也許畢青雲會在這種比賽中脫穎而出,他們初年級組有八個班,他們正好以一班對二班。三班對四班的形式,正好有四輪比賽,最後來一場決賽,那是不是挺好?他就把這種想法跟校長說了,校長考慮了沒多久,

“學校不支援也不反對,本來初年級就沒有學校籃球隊,籃球隊都是在高中”。

張慶峰覺得,校長的表態很中肯。

“那學生比賽過後,得到冠軍的隊,得給人家一些獎勵”。

校長,

“那倒沒問題,一人給個五百六百的幾千塊錢而已,學校經費還是有的”。

聽到這裡,張慶峰老師的心裡豁然開朗。

如果這個事學校方面不支援他,真的難以搞起來。

校長接著又說:

“但是不可以耽誤上課,不可以耽誤學習”。

張慶峰,

“他們在週末和星期天。比賽就可以,一週可以進行四場比賽。也就是幾周的時間,他們就比完了”。

想不到張慶豐這個提議。會給畢青雲的人生帶來不一樣的轉機。

接著張慶峰親自下發通知。

通知要求各個班級,組建一支籃球隊,班級與班級對抗!這是一項學校下達的任務,不得有違背。

畢青雲的那個班本來是八班。當時他們班上除了他還有班長趙慶豐,就他們倆的個頭還能高點,籃球技術也是一塌糊塗,因為他們很少接觸籃球。就是在上體育課時接觸一下,也僅僅是在體育課時接觸一下,平常時間他們真的玩不到籃球。

不是沒有機會而是缺少資源,學校現在太窮,也只有在體育課的時間才能拿出來籃球,讓同學們玩一會兒,剩下的時間幾乎他們看不到籃球。

記得上小學前,他在學校裡,還被任命過籃球隊的副隊長。因為那時他長個傻個子。就是那麼高的個子,還在他們班級是屬於最高的。

可見當時的學生平均身高都不太高,但是就是在那種情況下,他也很少的接觸到籃球,有時候一幫學生抱著一個籃球滿操場跑。

張慶峰把這個事情交給了班長,張慶峰可沒有說,得到冠軍有什麼獎勵,因為他留了個心眼。

看校長話說大氣,真要到時候得到冠軍沒什麼獎勵,那他豈不做蠟。平時連買一個籃球都不捨得,難道會在這件事上大氣,不可能。

班長趙慶峰頭一個就點到了畢青雲,因為他當時投藍時班長也在場,那時他也被震驚到了,再說不點他班長真的沒人可用,然後就是矬子裡拔大個,有一個算一個。

心裡想著就是完成任務,沒有想著怎麼打?怎麼奪冠?這種心理有一眼就看有一種敷衍了事的心理。

接著在那個週末。他們就開始了磨合訓練,他們班有趙青峰,畢青雲,還有武志,張有,劉海洋。

這五名是主力隊員,接下來又預備了幾名替補隊員。

初二八班的主力陣容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這種以班級對抗班級的比賽都應該有12名隊員吧?咋地?得有替補隊員,十二名也行十名也行。

他們八班真的再也挑不出來12名隊員,十名隊員勉勉強強把一些個頭稍微小的人都濫竽充數充了進來。

因為實在沒有人可用,趙慶峰看著同學們的興趣都不大,情緒也不高。就給他們打氣,

“別看咱們挑不出來隊員,別的班級也挑不出來”。

“但別的班級的同學高度可能都比咱們高”。

有的同學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