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前三年的戰爭唐軍打得十分艱難,印度土邦王朝的蜜汁自信讓他們的軍隊戰鬥時信念都很足,尤其是作為既得利益群體的剎帝利武士,甚至在區域性戰場打出過全軍覆沒的戰績。

嗯,印度土邦的剎帝利武士沒有一人逃跑和投降,全部戰死!

雖然敗了,但能打到這種地步也是非常難得的。

結果,前三年打完,大唐帝國也僅僅滅掉了兩個土邦王朝而已。

泰坦軍團損失三分之一的兵力,護國軍則戰損上萬人!

這主要是啃的城池堡壘太多了……

這還是在唐軍擁有大量火炮的幫助下,否則損失更多。

理所當然的,被滅掉的兩個印度土邦王朝也落得好下場,所有主戰的婆羅門剎帝利全部被屠滅,只有極少數溫和派沒有被屠殺,因為他們跪的比較快,而且在開戰前並沒有提出主戰的口號。

雖說唐軍可以將所有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階級全都殺光,但那麼做的結果就是打下來的地盤沒有人管理……

即便大唐帝國後續派遣了不少文官去統治恢復秩序,也需要當地有聲望的人來配合才行。

至少,翻譯總得有吧。

不過,前三年的艱苦作戰是值得的。

兩個土邦王朝的覆滅,給印度次大陸的其他土邦王朝敲響了警鐘,距離過遠的印度次大陸南方還不知道訊息,但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大部分土邦王朝都明白,北面來了一個龐然大物,想要吞併整個印度次大陸。

他們擁有能嚇跑戰象的火炮,還有能輕易射穿鐵甲的單兵火槍。

最重要的是,所有反抗唐軍的權貴,都被殺了,甭管種姓多麼高貴,連三歲孩童的性命都不會留下……

這讓瀕臨的印度土邦王朝慌了。

於是,大唐帝國跟印度次大陸土邦王朝的戰爭進入到第二階段。

印度次大陸北部和中部的土邦王朝,開始互相串聯,用極高的效率組建了馬拉塔聯盟。

在接下來兩年中,唐軍一直在跟馬拉塔聯盟軍對戰。

馬拉塔聯盟敗多勝少,最後漸漸不支,分崩離析。

至此,時間已經走到了聖元六年。

第二階段中,馬拉塔聯盟徹底崩潰的時候,印度次大陸的北部和中部地區已經被唐軍完全佔領。

泰坦軍團還剩下兩萬人出頭,護國軍則剩下三萬人出頭。

事實證明,聯合起來的印度土邦王朝,軍事實力還是很可觀的,主要是他們人數太多了!

唐軍每一次會戰,都是在跟兩倍乃至三四倍的敵軍對抗!

而且,因為宗教因素,唐軍已經佔領的印度土地也不安生,馬拉塔聯盟有的是銀幣,大肆撒錢資助印度反抗軍,使得唐軍經常面臨雙線作戰的尷尬。

不過,在馬拉塔聯盟崩潰後,也意味著印度‘精神’被徹底打敗,絕望的印度土邦王朝乃至印度的婆羅門教,覺得唐軍是不可戰勝的,轉而開始尋找另一種和諧共存的手段。

隨著雙方的交流變得頻繁,婆羅門教率先跟大唐帝國達成和解。

大唐帝國允許婆羅門教繼續在印度次大陸傳教的權力,但不再是獨一無二的宗教,大唐帝國本土的宗教也會進入印度次大陸,也就是所謂的宗教自由政策。

不過婆羅門教要將漢人的膚色定義為最高等的種姓。

也就是將漢人納入到婆羅門和剎帝利的種姓中。

是集體納入,連神話故事背景都要更改的那種!

在印度次大陸的婆羅門教,婆羅門種姓雖然在宗教定義上高於剎帝利,但剎帝利在世俗社會中地位並不比婆羅門低,雙方往往是平等的身份。

婆羅門種姓在宗教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