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防守軍在見識了鄧世昌的艦隊的威力之後,自知自己的所有裝備都無法勾到鄧世昌的艦隊,被摧毀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在午後三時,衛海港守軍向鄧世昌投降。

在佔領衛海城之後,鄧世昌的艦隊並沒有全部進駐衛海港。瓊州號,粵西號,賀州號,來賓號幾艘主力艦仍然停留在外海。

因為鄧世昌很清楚,眼下的衛海城只是臨時落腳地,佔領衛海城也不是此次行動的目的,最終目的是以衛海城為跳板,向京都郊外的雁西湖輸送水上飛機,接納滯留在雁西湖的胡萊一行人。

衛海港海域已被鄧世昌的艦隊完全控制,小艇很快便按要求放置了航道浮標,以方便即將從南方飛來的水上飛機起降。

實際上此次行動的所有指揮官都沒有完全理解胡萊的這套計劃。即使像龍文章這樣擁有較多現代戰爭理念的指揮官對於胡萊的這套計劃也沒有完全吃透。在他看來,胡萊只是充分利用了現代先進兵器的一次行動。

可能對於胡萊此次行動意義理解最深刻的要屬周衛國了。他清楚這次行動將是對全軍協同作戰的一次嘗試,是對多兵種協同合作的嘗試,是真正意義上的海陸空三位一體的一次軍事行動。

如果此次行動成功,最淺層的結果是成功將胡萊從雁西湖包圍圈中救出。深層次的意義在於,以後的部隊機動將不僅僅侷限於在陸地和海洋,部隊同樣可以在天空進行機動,從而讓各支部隊的機動效率再上一個臺階。

所以周衛國在此理解上,首次突擊便拼盡全力。他要儘可能的將自己的最大突擊能力發揮起來,以使得周圍所有敵軍都認為他是突擊救援雁西湖的主力。他這個方向整出的動靜越大,吸引的對手越多,雁西湖方向的壓力就越小,真正的救援行動的成功機率才會越大。

儘管鄧世昌這樣的指揮官對本次行動的理解力還達不到周衛國的水平,但這並不妨礙T他們對命令的執行。只是一個晚上的功夫,衛海港臨時起降場邊搭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