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轉身,目光慢慢移動,尋找開口說話之人。

茶棚裡眾人都望過來,一時間少年竟分辨不出是誰開口。

“是誰接我說的話?”少年沉聲問道。

“是我。”角落裡,一名中年男人緩緩站起來。

“閣下認錯人了。”少年盯著中年男人說道。

認錯人了?中年男人目光灼灼,仔細打量著劍眉星目,氣宇軒昂的少年,出聲問道:“小兄弟貴姓?”

“免貴姓李。”少年抱拳回應。

姓李?眾人看向李姓少年的目光頓時變得奇異起來。

“不知葉煊葉隊長什麼時候換姓了?”有人打量著少年,似笑非笑,開門見山。

少年目光清冷,如電般盯著說話之人,一股無形的氣場威壓頓升,其人壓力倍增,眼珠快速轉動不敢直視少年,訕訕一笑,低下頭去。

“小兄弟可是來自商都?”騎著毛驢的人已經來到茶棚門口,出聲問道。

商都乃李氏大本營,這裡超半數人口姓李。

少年點點頭。

“小兄弟是否認識李無禁?”騎驢人接著問道。

“此等人物,在下有幸遠遠觀之,無緣結識。”少年嘆息道。

李無禁,商都李家嫡系後輩,文武雙全,武道天賦異稟,是人口中別人家的娃。

此時,那一乘廂式馬車慢慢接近茶棚。

車廂裡,一道蒼老的聲音傳來:“少年郎,可是讀書人?”

“晚生雖未進學堂,但自幼跟隨先生讀過《論語》《詩》《春秋》《周易》《中庸》《孟子》等,應可算半個讀書人。”少年向車廂方向拱手,躬身說道。

少年口中的書名,本人和路人沒覺得有何不妥,只道是尋常。卻不知這些書籍名字如同驚雷,震得車廂裡雙眼微閉的老人瞬間睜開眼,幾欲站起來,少者翻書的手停滯在半空。

《論語》《孟子》聖人及弟子語錄,儒家弟子心中聖書。《詩》《春秋》聖人編纂,也是儒生心中聖典。

《周易》更是了不得,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小友讀過《中庸》?”老人的聲音略微顫抖。

“是的。”

少年心中奇怪,《中庸》乃戰國時期子思所著,論述人性,慎獨自修,至誠儘性,按照時間推算,傳承至今已經幾百年,讀過有何不妥?卻是不知,自始皇帝焚書坑儒,很多儒家經典散落,有些書籍自此湮滅歷史長河中,《中庸》正是散落書籍之一。

少年口中幾本書,得閱一本也是走了大運。

儒家門生致力收集整理散落書籍,而今突聽《中庸》現世,老人心中激動,雙眼放光,身軀顫抖不已。

“先生。”俊美少年的聲音在老人耳旁響起,暮鼓晨鐘,老人激動的心情頓時慢慢平復下來。

“小友,可否借《中庸》一觀?”老人的聲音略微顫抖。

“抱歉,書在老師處,晚生無能為力。”少年回應道。

“小友,請問尊師是哪位大儒?”車廂裡,老人深深的吸了一口氣,平靜的問道。

“還請前輩見諒,未得老師應允,不敢言名。”少年歉意的說道。

“這倒也無妨。”老人頗為理解,接著說道,“小友,可還熟記其中內容?”

“不敢忘。”少年已經察覺不對,卻也得硬著頭皮回答。

“好,好,好啊。”老人聽聞,語氣顯得愉悅,“既是儒門弟子,那麼老夫就託大了,請教幾個問題。”

“豈敢豈敢,折殺晚生了。”

老人輕微咳嗽一下,問道:“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何解?”

“聖人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少年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