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陽皺緊了眉頭,他確信剛才目睹了一片廣闊的天空被奇異的藍色光輝籠罩。
那不可能是閃電,哪來的藍色閃電呢?
或許只是某種強力照明裝置的效果吧?
他疑惑地仰望天空,等待片刻,卻再未見到那神秘的藍光重現。
最後,他只好無奈地聳聳肩:“走吧,咱們去大快朵頤!”
攝影師露出一抹笑容:“今天我要喝兩瓶冰鎮汽水,熱死我了!”
晚餐後,兩人回到旅館休息。火焰山的夜晚依舊熾熱難耐,白天的高溫使得地面的泥漿不斷蒸發。
這片盆地簡直像個巨型火爐,每個消防員都汗流浹背,甚至有幾個因中暑而昏倒。
幸虧現場有急救車隨時待命,還有無數志願者源源不斷地送來消暑物資,他們才能堅持到現在。
正是這些自發前來幫忙的人,更激發了消防員們的鬥志。
他們心中的使命感倍增,決定即使不眠不休,也要把這場火撲滅。
直到晚上八點左右,在強光的照射下,最後一縷煙霧也被徹底消滅。
山谷中再也看不到一絲煙霧,每一道裂縫都被泥漿填得滿滿當當。
所有人都興奮地跳躍歡呼,早已忘卻了身體的疲憊。
據初步統計,這次滅火至少使用了三百多輛泥漿車。
這是什麼概念!
要知道,一輛車大約能裝載十八立方米的泥漿。
三百輛車加起來,相當於五千四百多立方米。
這意味著消耗的泥漿足以填滿一個大型游泳池。
幸好他們在初期就迅速採取行動,如果晚一天,甚至一個月,自燃的煤層向下蔓延,所需的泥漿將是天文數字。
儘管大火已被撲滅,看似一切結束,但消防隊並未全部撤離,而是留下一部分人值夜班。
因為下方自燃的煤層肉眼無法看見,可能仍在燃燒。
同時,地質勘探隊正在附近鑽孔探測煤層的深度,一旦完成,他們就會立即填充泥漿。
現場的人群漸漸散去,原本熱鬧的火焰山半小時內只剩幾十人。
然而,人群的離去並未帶走這裡的高溫。
可以肯定,從今往後,一旦開採煤炭,這裡的溫度只會上升。
孫崇光已在附近勘探了數小時。
隨著鑽孔一個接一個地深入,他震驚了!
通常煤層位於地下幾十米,開採需開鑿礦洞,風險和成本都會增加。
而露天煤礦本就相對易採。
但他萬萬沒想到,這裡的煤層竟然只在地下兩米處。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煤層的厚度超出了他的想象,就連他作為地產資源部部長,也從未見過如此厚度。
根據先前鑽的十幾個孔來看,每次的厚度都超過十米!
別人可能不清楚這意味著什麼,他卻心知肚明。
要知道,煤層的厚度通常分為極薄、薄、中厚、厚、特厚五個等級。
極薄煤層0.8米,薄煤層小於1.3米,中厚煤層1.3至3.5米,厚煤層3.5至6米,特厚煤層大於6米。
而這裡的煤層竟超過十米!
這怎能不讓他驚訝!
一個既容易開採,又異常厚實的煤礦,這是一筆巨大的資源財富!
可以想象,多年前,這裡綠樹成蔭,生態環境極佳。
因此積累了豐富的煤炭。
加上地質活動,煤炭逐漸被抬升到地表。
厚度已確定,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確定其面積。
目前,他們嘗試鑽的孔還未觸及煤礦邊緣。
最終,他們只能另尋方法測